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河北省迎来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期,其高等职业教育也迎来转型调整的重要机遇期。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产业转型的需求,不仅关系着高职教育能否健康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河北省产业优化升级的进程和质量。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将在产业转型升级、商贸物流、环保和生态涵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获得发展机遇并承担相应任务。在未来一段时期,河北省将突出打造产业对接平台,压缩玻璃、粗钢、水泥、火电等污染企业的产能来改善生态环境,连接京津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等。传统产业的优化、新兴产业的崛起,既需要高精尖科技研发人才,也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人才结构优化来引领和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应成为推动河北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佳选择。
专业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载体,合理的专业结构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学生就业。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同程度地存在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不适应的现象,包括专业设置同质化、特色不突出,专业目录欠规范、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盲目、同企业或行业需求脱节等问题。
在河北省的58所高职院校中,有很多专业重复设置,重复布点15个以上的专业有20种左右,主要集中在财经、电子信息和文化教育大类中,其中计算机与应用、会计专业在4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因为这些专业开设成本较小,不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资金投入,师资也相对容易配备,导致各校盲目跟风开设。而诸如汽车制造与装配、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专业,由于前期投入比较大,需要建设相关的实训基地,所以开设此类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法学、教育学招生受行业对学历的要求所限而逐年减少;农学招生受就业情况和传统观念影响占比很小。
根据近年来河北省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榜上人数居多,但是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除了人才供应大于需求之外,其中也有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要求的原因。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专业的需求量大,就业率持续走高。此外,近年来高职就业对口率高的专业门类为材料与能源大类、土建大类等,偏低的为法律大类等。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差异。
针对院校间的同质化发展、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错位的问题,河北省高职教育必须以省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为依据,对人才需求科学预测,调整传统专业、培育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实现专业设置的优化,以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要求。综合全省情况,总的调整思路是删减被淘汰行业相关的专业,新增重点发展行业相关的专业,压缩重复设置和供大于求的专业。在控制专业设置数量的同时,还要着力提升专业品质,保障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一是要面向新兴职业设置新专业。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传统的农、牧、渔业在逐步转型,一些知识密集型的新兴职业如生态农业技师、动物养殖技师、海产品养殖技师等将有大量需求;传统工业、建筑业转型升级和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都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瞄准光伏发电、轨道交通装备、物联网、海洋开发等新兴产业设置相应专业;社会服务业、咨询管理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批从事社区管理、医疗健身、理财代理、信息设备维护等职业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
二是适应原有的基础条件。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然而是否具备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软硬件条件却是专业改革的重要依据,部分院校不顾本身办学条件制约,盲目开设所谓热门专业,结果必然降低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学生就业、浪费教育资源。在开设相关专业前,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调研论证,综合考虑设备、实习实训、师资等方面条件,确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设置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设置调整必须进行统筹规划,要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导,充分调研论证,防止专业设置的盲目、雷同;要建立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机制,综合考虑专业系统性、企业实际需求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要建立课程体系的校企协同设计机制,按照企业需求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产业需求相一致。高职院校需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更好地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四是为专业调整储备相应的师资。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还要注重企业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一支由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交叉兼职,在授课内容、方式和实训场地、设备等方面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