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就业不愁,却受困于就业的三大“反差”:高就业率和低就业质量并存,职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政策“热”而社会观念“冷”。
今年毕业季,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曹洪国与大新华航空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一名飞机维修工程师,每个月保底工资6000多元。
“相关学习和实践经历,让我在找工作的时候更有优势,顺利拿到了理想的工作机会。”曹洪国是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喜欢研究无人机、飞行器等,除了学习相关课程外,还参加了相关社团,曾和同学创立了一个无人机拍摄公司。
记者采访发现,这个毕业季里,像曹洪国这样的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反映,工作并不难找,但是要想找到个好工作,仍然存在困扰就业的“三大反差”,即高就业率与低就业质量的反差,职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供需反差,政策导向与社会观念存在“上热下冷”的反差。
怎么破解?受访专家建议,从短期来看,校企要加强联动合作,例如,可从完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改革等层面,提升学生的“硬件水平”,进一步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从长远来讲,需要进一步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破除阻碍技术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桎梏,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高就业率与低就业质量
“招生不愁,就业也不愁。”天津职业大学挤满了来咨询的考生家长,了解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后,一些家长看好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
今年这个专业的岗位数和求职数比例为9:1,九成以上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了养老及社会服务的相关工作。
2019届毕业生丁正,就是其中一员。毕业前,丁正在一家养老院参加志愿服务,考取了护理员高级证书,还获得过天津市扶老基金会优秀学徒奖、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一开始要从一线护理员做起,但这个职业上升渠道畅通,很快就能进入管理层。”丁正告诉记者,毕业后,他顺利地被一家养老院聘用了。
记者采访多所职业院校发现,类似案例不少,不少还没有毕业的学生早已找到工作。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03万所,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在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但是,与高就业率形成反差的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相对不高。
就业质量不高,一方面体现为薪酬收入及社保待遇比较低。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超过本科毕业生,但平均月收入较本科毕业生仍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就业的专业匹配度不高。天津一位职业院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有些领域,职业教育存在专业匹配度较低、毕业生工作与就业期待吻合度不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毕业生离职率相对较高等情况。
影响职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既有学生能力、学历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天津一所高职院校负责人说,比如,职校学生学历认证和技能认证互通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校企合作对接不顺畅等问题,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校学生的就业质量。
校企之间的供需脱节
调试测试工程师和销售工程师是热门岗位。天津启诚伟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即使开出高薪也招不到人,这两个岗位缺口达20多人。
“一个大专毕业的技术工人,有时比一个名校毕业的硕士生更珍贵。”该公司董事长宋立红说,公司研发的电脑鼠、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品,需要电子、机电、信息等专业的技术人才,要求技工拥有一定经验,但是,职业院校很少能培养出这样的成熟人才。
制造业技能人才缺口长期存在,“技工荒”与“招工难”现象并存,这是近年来就业领域的一大特点。最新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CIER)”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最高的是“技工/操作工”,CIER指数为13.08,即13.08个岗位争抢一个人。
与“技工荒”形成反差的是,职业院校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面临“水土不服”问题。
天津一家从事碳纤维生产的企业负责人说,很多职业院校学生不了解生产一线以及本行业的应用技术,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很难满足企业需求,上岗后还需要花大力气培养,成本太高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形成这一反差的问题症结,在于办学方与劳动力市场的脱节:院校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当地产业经济发展不够了解,而用人单位对院校人才培养参与度不够,专业设置、课程配套等方面未能及时更新。
破解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供需反差问题,综合多位受访者的建议,既要在抓好职业教育的用人端上下功夫,也要建立起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
一方面,定期发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特别是紧缺专业岗位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引导职业院校对专业设置进行及时调整;另一方面,完善行业指导机制,发挥行业组织对本领域职业教育的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作用,收集发布国内外行业发展信息,引导职业教育贴近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
政策“热”而社会观念“冷”
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写入十九大报告,到高职院校首个“世界一流”建设方案获批通过;从国务院印发的“硬核”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对高职院校实施扩招,职业教育正在昂首迈入“黄金时代”。
但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政策重视度高、社会认可度低的“上热下冷”反差仍然存在,政策取向传导仍需一段时间。
有调查显示,96.33%的受访者认为社会上仍然存在对技术工人的职业歧视或偏见。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工商联副主席李坤看来,“上热下冷”的背后,折射出当前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仍然存在,技能人才发展渠道不宽、上升通道不畅、社会地位不高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从更深的层面看,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使用,还需要破除户籍、职称、薪酬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
例如,各大城市的落户政策仍存在一定的学历门槛。例如,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在落户积分上有差距,企业里的一些技术人才落户时间较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天津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受论资排辈、唯学历论等传统用人观念的影响,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薪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与本科学生还存在较大差距。
受访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