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动态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社会服务
作者: 出自: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9-07-30 11:56:44

高质量发展需数量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近两年来,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职能的职业教育,也受到中央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高校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成为服务高质量发展人才建设的重大课题。

为响应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早在2003年开始,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无锡工艺”)先后与南京艺术学院(下简称“南艺”)、常州大学(下简称“常大”)合作开展了“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合作试点项目。

项目从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出发,结合了学校特色专业及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高职学生开辟了成长的新通道,取得了丰硕教学与实践成果,也为如何高质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样本。

---------------------------

探索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试验田”

2013年对无锡工艺和南艺来说,都是重要的一年。两所学校“牵手”合作,共同推出了“3+2”项目。2012年前后,江苏省教育厅为了加快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始实施现代职教体系改革项目,鼓励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作为江苏省内乃至全国知名的本科艺术院校之一,南艺自然成为无锡工艺的一个重要合作对象。“从南艺自身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来说,尤其是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也需要通过这一项目进行探索性的尝试。”

“分段培养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在受教育层次上的要求,也是民众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旺盛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无锡工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杨晓兰说。

截至2018年,与南艺合作的项目共招收300名,实际报到284名(注:16人复读)。该项目在招生人数上一志愿全部录满,且生源质量好,录取分数超过本科省控线,超本校专科艺术类录取分数。

与常大合作的项目招生同样火爆。常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无锡工艺的“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经充分协商联合办学。

该项目5届共招收了170名学生。以2018年为例,录取最低分为449分,最高分为471分,超本校专科艺术类录取分43分。

无锡工艺视觉传达专业教研室主任姜郭霞认为,从2014年5月开始,无锡工艺视觉传达专业与常大合作后发现,项目充分体现企业与市场需求,通过合作有利于高职本科衔接培养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满足当地产业、市场需求。“既满足高职注重动手能力和高素质高技能的目标要求,又满足本科注重理论研究及技艺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招生火爆背后,两所学校把培养的学生作为高职衔接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两所学校的专业如何无缝对接,量身订做符合工艺美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成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无中生有”建立无缝对接的课程体系

对无锡工艺2014级视觉传达专业学生陆同学来说非常幸运。他参加了“3+2”项目,前3年他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上课,平时会上课,也会参加社会实践项目,“在市场中磨练动手与实践能力,做到与企业无缝对接。”

他在校期间参加了多个设计类的实践项目,提升实践技能。第三年,他和同学们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转段考试。“考试要求很高,需要思想政治表现要好,课程合格才能获得专科毕业证书。”专业核心课程取得良好,且平均分数达70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达到350分,在校期间没有违纪处分,具备这些条件才能通过转段考试。

如今,他和同学们已完全融入本科学校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并积极准备考研。让陆同学欣慰的是,2013级有5名师兄师姐考取研究生,这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高职与普通本科的衔接是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衔接的关键与核心问题是课程体系。

作为“无中生有”的改革项目,各学校都派出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研究探索高职与本科衔接贯通试点专业的教学需要。

针对课程体系,无锡工艺和南艺的专业教师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完善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双方最后商讨决定,在前3年打下坚实专业基础,这包括加大艺术类通用基础课、人文学科理论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这也是高职和本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差距。

其次,加强应用型职业技能的培养,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职业技能,动手能力强是高职学生的优势,学校提供各类与专业相关、与企业接轨的实验实训室,发挥高职技能优势,提升学生应用性技能的水平。

第三,在学科上与本科课程有很好的衔接。既找到与本科院校的差距,又发扬高职教育的优势,探索本衔接教育模式的创新与优势。

两校共同开发的核心课程与教学内容,将学生5年的课程统筹安排和规划,形成“基础设计课—专业核心课—延伸拓展课—实践课程”的课程链,一个由浅入深、由合到分的过程。此外,两校还通过网络平台,共建课程体系以及专业资源库。

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社会所需

今年6月,常大与无锡工艺合作的“3+2”项目迎来了第一届毕业生,所有学生均已完成各项学业顺利毕业。质控处处长徐微微说,在学制上,常大普通本科是4年,而“3+2”模式是5年。“由于高职主要是技能型学习,‘3+2’模式的学生通过两年的本科阶段学习将弥补其理论知识的不足,有利于为社会培养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在两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们与无锡工艺的‘3+2’项目合作非常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这批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应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学生们格外珍惜学习机会,有不少同学通过自身努力,毕业后考上了知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下一阶段,将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实地调研与对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

“3+2”项目在学习周期上有优势,学生的专业能力更为扎实。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定位清晰,有助于他们对于自我和专业的认知,并形成更为全面的素养和能力。另外,这一模式可以有效链接两个合作院校的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活力。

例如,陶瓷专业学生有3年学习周期,对陶瓷专业的理解,在技能上、材料上、工艺上非常充分,为他们后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而在南艺的两年学习更多是综合性、创作性的学习。五年使得这批学生兼具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创新意识。

“这个尝试非常有意义”。南艺设计学院副院长蒋杰认为,项目不但分享了优质的本科教育资源,是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一种高效链接,还是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丰富了国内目前的教育教学形态,并形成较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双方院校还需要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磨合,呈现出该合作模式的优势。

经过这几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邵汉强发现,“3+2”项目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传承以及动手能力上更具优势,这对构建职教体系来说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他说,这批学生一方面具备传统技艺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具备了本科院校培养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设计能力,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更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动手能力基础上,兼有艺术理念和审美鉴赏,作品自然比单纯学理论的学生要强一些。”

近些年来,参与项目的无锡工艺的多位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也大大提升,多位教师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等荣誉。他们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在增加,校内学术氛围进一步提高。

为大学生搭建起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

让无锡工艺2014级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张同学深有感触的是,地处宜兴的母校具有紫砂特色。在高职学习阶段,他在工艺制作上能力提升,本科阶段在南艺也学到了不同的艺术概念,“我获得了工艺技术与设计思想的双赢。”

近些年来,该项目学生在各类专业评比中频频获奖。比如,有学生在教育部优秀毕业设计奖、全国学生技能大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这批学生的表现在校园里非常抢眼。

经过几年探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对转段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研时,这批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质量都很高,对育人效果非常满意,这说明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吴岳军说,“3年高职阶段完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2年本科阶段完成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高职与本科相衔接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及专业课程教学体系。”项目有效解决了高职理论教学“底子薄”,本科教育技能弱的现状。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胡同学从来没想到自己会考上一所国内211高校的研究生。“换作以前不敢想象,但我真的做到了。”她感慨道:“母校锻炼了我自身实践操作水平,在南艺的学习是在理论上提升了自己。我真正接受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的双重教育,这让我终身受益。”

如今,越来越多学生在这个项目“实现了不可能”,他们作为应用型人才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企业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不足,导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储备不够。

因此,《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专门明确的“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和“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试点”,这就是为了弥补所制定的政策和策略。而无锡工艺的“3+2”项目也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和借鉴样本。

无锡工艺党委书记梁惠娥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分类教育,是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教育,是与产业状况、技术水平、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尤其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应更多地为大学生搭建起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

(数据来源: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微信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