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动态 
“一带一路”倡议下 孔子学院亟须拓展职教职能
作者:林成华 徐宝敏 出自: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09-25 14:37:28

当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要真正实现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和发展共同体建设,关键是能帮助沿线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根本在于提升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孔子学院作为当前推进力度最大的教育和文化输出的“软联通”载体,亟须拓展职业教育职能,以全面对接新形势和新要求。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职业教育规模偏小,不能适应新一轮经济发展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管理低效等突出问题,中资企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普遍性的高素质技术工人紧缺问题。此外,从劳动就业等有关规章制度看,沿线国家普遍希望中国公司大量雇用当地员工,这也亟须加强中资公司当地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职业教育质量不高,职教改革和国际合作需求迫切。相对而言,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内容陈旧、师资缺乏、质量普遍不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指数平均值为4.07%,低于世界平均值(5%)。其中,职业教育投入、平均受教育年限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第三,人才结构比例失衡,发展新经济能力有限后劲不足。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低学历和低技能劳动力比重较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与经济结构的转变,这些国家劳动力市场将更加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知识型人才。为此,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对经济技术变革及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这也是孔子学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第四,教育管理体制陈旧,未能适应技术和产业升级的新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错综复杂,贫困问题、教育不平等问题依旧存在于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一些国家存在政治不稳定、经济发展波动、管理机制陈旧等问题,表现在权力主要集中于教育主管部门,私营力量很难进入职教领域。

“一带一路”倡议下,孔子学院应充分利用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资源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国家技术积累和教育文化输出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为沿线国家中资企业的当地员工提供语言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为沿线国家当地企业提供先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应当大有可为。进一步拓展孔子学院的职业教育职能,应从创新管理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创新师资遴选机制、创新投入机制等方面多措并举。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管理模式形成多方合力。发挥沿线国家政府在职业教育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沟通协调,整合多种资源,搭建合作平台。首先,从外部看,与沿线国家政府建立双边、多边教育部长对话机制,对接沿线各国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积极签署双边、多边和次区域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打破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制度壁垒,疏通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的政策性障碍等,为职业教育合作搭建良好的制度框架。其次,从内部看,全国一盘棋,避免各自为战,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和全国性行业组织紧密配合,共同发力,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培训,以项目为依托,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打造“一带一路”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端品牌,形成区域辐射与示范效应。此外,积极探索孔子学院管理新模式。可在孔子学院原有理事会的基础上,吸收职业院校、行业与企业代表参与,进一步强化孔子学院的职业教育培训职能,同时,通过成立孔子学院区域职业教育创新中心,建立起一个有针对性的推进特定区域孔子学院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平台,引领孔子学院的职业教育走向集成化共享与协作管理。

第二,接轨国际标准,创新课程体系推进资源输出。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走出去是提升我国教育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应有之义。首先,我国应尽快建立并完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国家职业技能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等,增强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并在职教标准、课程标准、实训室一体化标准等方面加以研究,争取获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认可并使用;同时应积极探索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课程标准对接我国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应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等,增强职业教育标准在当地的通用性。其次,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将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对接我国技术输出企业及沿线国家、合作地区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或通过产品出口、对外投资与工程承包等方式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积极组织和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技能竞赛等国际赛事,快速与国际标准接轨。

第三,加强师资培育,创新遴选机制强化实践训练。高素质师资是孔子学院职业教育职能拓展的关键力量。首先要创新孔子学院师资的遴选机制。随着职业教育职能的拓展,孔子学院的师资亟须改变过去以汉语师资为主的单一结构,加大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大型企业中遴选具有扎实专业技术和语言基础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孔子学院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的核心师资。其次要加大孔子学院师资的外语培训和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与沿线国家合作办学需要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语言特别是当地语言并能开展跨文化教学的教师,职业教育教师只有掌握当地语言,显示对当地学生的认可和当地文化的认同,才能与当地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提高教学成效。此外,还要强化师资的企业实践,根据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需求,不断革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倡和鼓励孔子学院教师到中资企业或当地企业调研、挂职锻炼或担任项目指导,增强师资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

第四,坚持开放办学,创新投入机制促进持续发展。要打破孔子学院经费由国家汉办投入为主的相对单一的经费来源结构,在增强自身教育培训创收能力的同时,积极争取企业、基金组织和社会名流等方面的投入,形成多元投入合力支持的运营格局。首先是积极拓展职业教育培训咨询等业务,不断增强自我营收能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本土双语翻译人才、职业技能型人才等方面的教育培训需求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其次,吸引海内外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投入。条件成熟的孔子学院可以考虑建立教育文化基金,专门负责接受社会捐赠与项目运作,这样既可以拓展资金来源,还可以使孔子学院的形象更加公众化、民间化,更容易在海外运作。此外,还要积极争取“一带一路”相关基金组织的经费支持,如可以通过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中非合作基金以及独联体合作基金、汉语对外教育基金、文化部对外巡演基金等渠道争取跨境输出的资金支持。

(作者林成华系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宝敏系浙江大学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技术人才国际化能力培养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网站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