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湖北民歌特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荆楚文化是华夏文明南方文化的代表,“九省通衢”的湖北是荆楚文化的中心与集散地,也是我国南北民歌地方色彩的交汇融合之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导致湖北民歌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东西交集、南北融合”多样性特色。湖北民歌是指流传在湖北地域的民族民间传统歌曲,它集中反映了该地域劳动人民的审美好尚,其作品本身不管从音乐美学还是从歌曲结构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大型歌剧《洪湖赤卫队》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极富中国文化个性的优美旋律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成为继《洪湖》后又一张靓丽的湖北文化名片。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建院50多年以来,秉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据查,近二十年来,歌剧《洪湖赤卫队》演员队伍有近85%均来自我院毕业生,舞蹈诗《家住长江边》演员队伍目前全部由我院师生担纲。我院音乐表演专业湖北民歌民族文化技能方向是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遴选确定的首批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之一。
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艺术人才规格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文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我院作为湖北省唯一综合性艺术院校的历史使命。结合《洪湖》与《家剧》的成功经验,以下是我院对湖北民歌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调整培养目标
坚持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构建较具特点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要求,在人才培养的通识知识与能力、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等方面力求从能力本位、人性提升、全面发展三个层面来思考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力求通过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来打造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
本专业方向立足于湖北省“两圈一带”的总体发展规划及武汉市“1+8”城市圈建设的文化需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湖北民歌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良好的职业素质,熟练掌握民歌演唱技巧和舞台实践技能,具有舞台歌唱表演能力和社会音乐服务能力,能够胜任湖北民歌舞台歌唱表演、生态旅游、收集整理、推广策划等相关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建设改革
结合我院艺术人才培养的实际,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湖北民歌演唱人才培养与湖北民歌的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结合起来,打造新的湖北民歌特色人才培养培养体系,这既是契合我院专业发展的思路,又能够弥补相关专业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的不足。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在课革方面,根据湖北民歌特色人才岗位的任职要求和代表性工作任务,开发“专业必修课”、“专业平行辅助课”、“专业任选课”三位一体的实践型课程体系,力求解决该专业对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及拓展能力的诉求。
深化改革省级精品课程《湖北民歌演唱》(2010年立项),在强调舞台演唱的基础上,注重强调专业认知能力的培养,力求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本专业致力于打造实践型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总数22门(文化课除外),其中实践型课程14门,半实践、半理论型课程4门,理论课程4门,实践型课程占总课程81%。
三、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负责湖北民歌特色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是一支高学历、高技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目前在职教师18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5人,国家二级演员1人,硕士研究生7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方面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要加大力度,另外还要有效利用行业优势,建设兼职专家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的举措:
1.在省教育厅重点建设下,作曲家万传华、歌唱家汪金媛为省教育厅常聘驻音乐系“楚天技能名师”。
2.建设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撒叶尔嗬”传承人谭学聪,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尹吉甫诗经演唱”传承人胡元炳等为首的兼职教师队伍。
3.聘请民族音乐理论家刘正维担任教师团队理论指导。
4.留任我院声乐教育家周双云教授(曾成功培养了李琼、李琳等优秀声乐表演人才),主要任务是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
5.引进行业专家国家一级演员郭晓蕾为专业带头人。
6.青年教师采取“专家课堂导师制”。
7.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8.定期举办行业及校内教师舞台实践活动。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实践“教、学、演”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贯穿于课堂教学、舞台实践、生产实践、合作课实践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组建了“民族乐团”、“青鸟合唱团”、“教师合唱团”等校内实践平台。努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大力开展柔性的学生学间见习、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教学活动。
1.建设新兴“学徒制”
传统声乐教学的“学徒制”是以掌握技能、注重结果为本位,其特征为:视学生个体情况循序渐进,技能从易到难、音域由窄到宽、表情由简入繁,强调模仿,强调熟能生巧。新兴“学徒制”以高效学习、强调认知为本位,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反思和探究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挖掘他们对元认知的反思、探究。传统“学徒制”遵循技能从易到难递增进行教学排序,新兴“学徒制”的学习序列遵循复杂性递增,也就是不仅关注技能多样性递增,还要关注解决策略的多样化递增。
2.注重课程与岗位对接
课堂教学追求与企事业文艺团体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企事业文艺团体舞台表演的工作要求进行。学生在教室、排练厅和剧场完成与实际工作相同的工作任务。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事业文艺团体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3.深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块式教学
以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将专业核心课设计成三个部分、八个项目、十五个教学任务。基于企事业单位文艺团体的任职要求和代表性工作任务,将课程教学内容贯穿于精心设计的教学项目中,每个项目工作的选取都有利于湖北民歌演唱和表演创编的实际操作训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岗位能力训练,使学生最终获得本课程所要求的职业能力。
4.推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展实践型教学
依靠企事业文艺团体,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校企合作渠道,除已经建设20多个稳定的、能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之外,还要建设一些实践性强、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并逐步形成校外实训基地网络,全面覆盖湖北民歌特色人才对应的相关岗位。学生通过到基地现场参观实习和顶岗实习,实地感受相关岗位真实的环境,增强感性认知。通过在这些实习基地的学习,让学生提前感受到职场的责任、竞争、制度、规范和氛围,为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校外实训基地也为本专业的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实习锻炼场所。专任教师经过实习或培训,能够对更新知识、了解舞台歌唱表演最新发展情况、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五、筹备成立湖北民歌研究中心,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创新
作为湖北文化行业内的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除了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之外,我们认为对湖北民歌进行保护也是我院的一份责任。我院要依托行业、区域优势,挖掘民族民间非遗音乐特色,打造民间文化品牌,发展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结合湖北民歌传承重鄂西南、鄂中,轻鄂西北、鄂东北、鄂西南的失衡现状,我院筹备成立“湖北民歌研究中心”,力争为繁荣区域文化,提升区域文化成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成立研究中心可以丰富我省优秀文化的传播;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可以为其他姊妹艺术奠定音乐基础;为湖北戏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湖北民歌特色人才的培养和湖北民歌研究中心的建设是对湖北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一种积极的传承保护方式,在进行湖北民歌文化传承保护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其社会性和时代性,要注重湖北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生长的土壤,要努力将传统的湖北民歌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出当下社会所需要的艺术人才,才能最终达到在传承中实现科学、持续保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