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材料

传承民族文化 探索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艺术和商业的契合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新疆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文化瑰宝,以丝绸之路闻名于世,伴随着新疆独特自然环境的沧桑变化与不同宗教思想的浸染,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辉煌一抹。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为国家级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在自治区示范校建设基础上,紧紧依托新疆丰富浓郁的民族文化,着眼于挖掘、保护、传承与创新新疆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多元样态与内涵,力求在继承的基础上挖掘出能够与现代艺术、商业契合的创造性价值,通过引进工艺美术大师和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艺人,加强与本土设计行业的深度合作,深化“行业驱动、产品导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设计与制作能力培养的项目课程体系,在实施项目工作室化教学改革进程中,为自治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艺术、美学、工艺、材料和跨民族文化知识,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创意设计和塑造的工艺品设计制作专业人才。

        一、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校内建有陶艺、纤维艺术、琉璃、雕刻等7个方向的专项实训室,引入“单秀梅民族布偶工作室”、“马学武玉文化工作室”、“马江红葫芦雕刻工作室”、“张国靖旅游工艺品开发工作室”、“轩龙特色礼品包装设计工作室”5个新疆工艺美术原创大师工作室,积极搭建新疆工艺美术创意与制作中心,为新疆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搭建平台。其中引入的“龟兹情”系列新疆布偶设计者单秀梅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新疆白玉城民族玉雕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学武为中国玉雕大师。通过引进“大师工作室”,不仅汇集该领域的领军人才,而且发挥名师带徒重要作用,知名大师通过5个大师工作室把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制作工艺品,完成从学生到学徒再到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二、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实现由作品到产品的转化

        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外,还要重点培养学生产品的设计开发制作能力。传统手工艺品不管是从样式、材质还是从风格等方面都已成为一种定式,有的手工艺品制作已作为一种传统和规范而呈封闭状态。因此,利用现代科技教育手段,引领学生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在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选择、创意、设计和表现手法、制作工艺、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民族民间手工艺品技艺和制作水平,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产业人才链的良性循环,推动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传承与创新。

        以软陶造型实训教学实施为例,立足新疆,在充分利用企业对市场需求敏感的特性基础上,从创意上找准定位,同时发挥学校在专业造型设计及工艺研发上的智力优势,校企共同开发出了具有新疆浓郁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反映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的卡通头像旅游工艺品;其中“一家人”、泥坯画、葫芦雕刻、软陶挂件等五项订为校务礼品,西域石窟泥坯画和龟兹葫芦彩雕作品被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确定为政务礼品。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开发出以西域石窟壁画艺术为题材的泥坯画和葫芦雕系列产品;以唐代新疆胡人形象为原型的土陶原创产等。

        在此基础上,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艺术学院还在自治区商标局成功注册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树·术”艺术工作室商标,注册范围涉及工艺品设计的雕刻、琉璃、陶艺、纤维等七大类内容,为今后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工艺品设计作品走向市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新疆特色文化奠定了基础。

        三、以项目化课程改革为基础,编制地方特色教材

        我校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结合专业特性及新疆地缘优势,积极探索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明确目标,服务于新疆第三产业。在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中,积极推动产学研的结合,项目工作室化教学成果突出。


        按照工艺品设计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围绕校内工艺品专项设计工作室开展教学,通过典型产品,分不同单元具体的实训项目任务,将课程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融会到专题设计项目中,实现知识与技能一体化,以设计项目驱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个实训项目以模拟项目、模拟项目+真实项目、真实项目、综合性的真实项目逐级导入,直至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完成对学生各项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等能力获得系统提升,达到学生设计制作成果向产品、商品的转化。做到课程教学体系与实际工艺品设计制作生产工艺相吻合,学生各项能力得以显著提高。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改造、定型产品的项目教学实施,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进入准职业化设计工作室环境,完成相应的产品设计制作任务。同时,结合课程教材建设,以“立足艺术设计一线,服务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为目标,我校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团队还编写了符合新疆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西域石窟壁画纪念品仿绘与制作》、《陶艺设计基础与制作》、《纤维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3本本土特色实训指导教材。为加强兄弟院校间交流,还编写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艺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集》。


        四、以各项赛事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效果

        专业赛事展览是对艺术类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实际检验,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我校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在实践教学上创新方法,建立技能大赛长效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学练结合,将各项赛事内化到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通过专业技能大赛,促进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0年,我院师生研发的“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卡通头像”产品首次亮相喀交会,迈出了学校参与商业会展,课程作品转化为产品,教学成果接受市场检验的第一步。同年,该项目参加了自治区第五届旅游商品大赛,获得金奖,受到自治区旅游局和乌鲁木齐市旅游局的高度重视。

        2011年6月,在天津举办的示范校建设四周年成果展上,我校旅游手工艺品荣获全国优秀学生技能作品三等奖的好成绩;西域石窟壁画题材系列“泥坯画”参加了2011年6月在浙江义乌举办的全国旅游商品大赛,获得全国银奖。

        2013年,大型西域石窟寺壁画《经变图》入选全国第九届文博会主背景墙。4月,根据《民间艺术》专业课程项目的计划安排,艺术学院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参加了由乌鲁木齐博物馆举办的“美丽家园”剪纸艺术展,参展作品创新性的将传统剪纸艺术与服装设计进行结合,使传统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和生命力。

        各类项目赛事的参加,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传统的人物造型、材料工艺、加工制作还是在职业素养、团队合作、产品开发能力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五、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传承新疆民族文化

        在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工艺品设计制作行业人才缺口较大,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将传承和创新结合,依靠新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做好新疆灿烂民族文化的传承,引领着新疆高职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发展。

        五年来,我校与乌鲁木齐市园林局等单位共同建立了红山公园、人民公园、“七纺街”等实训基地,利用专业优势,为市民提供多种个性化文化艺术服务,举办各类美术、手工作品展,其中建在红山公园龙泉阁的工艺品校外实训基地不仅长期向市民开放,进行展示交流,还向市民提供葫芦雕刻方面的技艺咨询和培训。此外还与本土旅游品设计公司联合进行工艺品项目技术开发,完成了多项专业技术支持项目,如为伊犁地区草原之夜景观景点设计制作的《草原之夜小夜曲》主题雕塑、小品雕;为麦盖提县54团纪念馆设计制作表达边疆人民屯垦戍边内容的浮雕,为马兰基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制作汉白玉浮雕等,凸显了我校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目前,我校近三年已为社会输送了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生70余人,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为97%,其中自主创业5人。学生通过在校扎实的职业教育,具备了作为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人员的必备技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在走向社会的同时也发挥了自己的专业所长,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0届毕业生许静、马小龙,毕业后即离开乌鲁木齐,来到具有浓郁民俗风貌的新疆伽师县,在伽师县职业实训中心创办了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实训中心,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技能、产品开发基础上,进一步尝试、探索,设计开发出一系列典型的、具有新疆特色的人文、地域风情的旅游工艺品。许静、马小龙的创业成就,离不开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艺术学院对其的培养,才使得所学技能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地施展开,即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同时也为我们新疆工艺品设计制作行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在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获得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与新疆工艺美术协会、自治区旅游局等行业协会的合作,将更多更好的新疆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大师引入校园,继续传承和挖掘新疆丰富、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培养具有特色工艺品创意设计与制作能力的专门人才,带动新疆原创工艺美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