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交流材料

推进苏州评弹艺术教育的科学发展
 

苏州评弹学校 


        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的苏州评弹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约有四百年的历史;她流传于江浙沪一带富庶之地。自清乾隆以来,说噱弹唱,自成体系;精品凸现、人才辈出;流派纷呈,知音满堂;以其雅俗共赏、文野并存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新老观众和中外朋友;苏州评弹被台湾著名国学戏剧学大师俞大纲先生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1962年在陈云同志的亲自倡导下,我国唯一的一所重点培养评弹艺术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苏州评弹学校正式成立;之后,几经易址搬迁,于2010年落户在了美丽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园。半个多世纪以来,我校培养了一大批苏州评弹的创作、表演和教学人才,为传承吴地文化、弘扬民族菁华作出了重要而又特殊的贡献。在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我校先后被文化部和江苏省教育厅等授予了国家级重点艺术中专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称号;“评弹表演专业”也先后被列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示范专业和文化部首批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 

回 眸 往 昔
 

  面对各级各类的荣誉和称号,我校每一位教师都有着一份同样的喜悦;回眸建校五十年走过的艰难历程,每个人的脚下也都有着一串坚实的脚印;展望未来,每个人的心里更是深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过去,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由于是公费培养、定向分配,每一位学生自考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已注定了他毕业后的专业去向——评弹专业表演团体。所以当时学校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为江苏、浙江和上海培养“评弹事业的接班人”。在吸取传统授艺经验的基础上,整个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教学、综合训练、拜师学习长篇书目并进行实习演出。它比较单一地要求每一位学生对评弹艺术说、噱、弹、唱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达到独立演出长篇评弹的基本技能和相应水平。使学校能够切实地贯彻“少而精”的办学原则,采取逐年少量招生、以求细水长流的方针,故当时学校的在校学生规模一般保持在75名左右。

        然而,星移斗转,时过境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育已从原先单纯的计划经济逐步走向了“立足学校自身,依托社会力量,政府项目扶持”来共同办学的新机制,艺术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在完成了九年义务制教育之后,原先的国家公费培养改为了学生自费求学,以往的团体定向招生变成了学生自主择业,传统的艺术中专教育攀升着高等职业教育……,凡此带来的办学过程中方方面面的一系列巨大变化,无不影响、制约、改变和催生着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转 型 升 级
 

  进入崭新的世纪,特别是2006年苏州评弹被列为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我校便及时调整和确立了“做特、做精、做强”的办学理念和“以一流专业争创一流学校”的发展思路。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总要求,致力于评弹艺术的创承创新,实现了全方位跨越式发展——坚持艺术特色,改革教学模式;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教师素质,提高办学水平;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走出了一条“光前裕后,传承创新,推进苏州评弹艺术教育科学发展”的全新道路。

        苏州评弹艺术教育欲求得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找准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正确地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个性、共性等一系列关系,从而就长远意义上为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出我们的特殊贡献。为激活办学机制,我校采取上挂、下联的办学形式,适度扩大了办学规模,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作为尝试,我们于2000年起首先与南京艺术学院成教院启动院校联合的新机制,举办两届戏曲(成人)大专班,主动接受高校辐射,积累宝贵经验;又与苏州市评弹团等江浙沪评弹专业团体实现了校团、校企联动;2001年在江苏省教育厅和省文化厅的重视关心和指导扶持下,正式创办了戏曲(评弹)表演专业五年制高职班,至今已走过了十二个年头。
 

创 新 实 践 


        根据文化部关于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综合性、复合性、实用性、适用性”的要求,我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推出了切实可行的教改方案,增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更新了部分专业教材;并且坚持专业和文化教学齐头并进,严格主修与兼修课程的规范要求,建立并着力健全专业和文化各学科带头人乃至名师工作室制度。

        由于单位编制紧缺,造成了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对此,我校有效发挥了校团联动、校企合作的平台效应。由校团共同拟定客座教师名单,今年起定期组织对团体优秀中青年演员进行岗前培训,按学期或学年的教学任务需要择优聘用,演员到校任教期间遵循教师管理制度,接受校方教务管理。还将聘请江浙沪评弹名家,担任学校“传承人名师工作室”客座教授,重点面向传承班学生、本校中青年专业教师,对优秀传统评弹长篇书目和艺术流派实施传承教学和培训深造。同时,校团联合江浙沪评弹界和教育界专家,对专职专业教师、外聘专业教师、团体兼职教师共同进行每学期一次的教学评估考核,优胜劣汰,滚动认定,定岗转岗,以此逐步打造出一支“优势互动、教演相长”的评弹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在艺术本体的教学改革上,仅以保护和传承苏州话为例:众所周知,苏州评弹特色文化的第一命脉是苏州方言。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开放、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和南北人口的迁徙流动,苏州话发生了惊人的变异;而中国传统戏曲和曲艺(评弹)讲究的正是“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为此,我校便将每一届新生入校的第一课程定格为“苏州话正音”(即:说书人语言)教学;进而实施第二阶段的“中州古韵”(即:生、旦、净、末、丑等各种人物语言)教学;在此基础上,再配以说表、弹奏、唱腔、综合说唱排练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声乐、乐理、视唱练耳、戏曲舞蹈形体等专业基础课程,从而使学生们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苏州评弹“一人多角”的表演特征和演员在说书人与人物角色之间“跳进跳出”、“间离评判”的独特技能。

        按照艺术教育的普遍要求,结合苏州评弹的自身规律,近年来又开设了以优秀传统评弹长篇书目为教学载体的(高年级)传承班。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使大课教学与小课辅导、学校教学与师徒传授、传统艺术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并以学校“实验演出团”为依托,加强了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社会实训和舞台实践。与传统的评弹专业课程相比,更突出了文化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性。在实施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同时,利用晚自修的补充课时开设了各类技能证书的考级培训。以便使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之时,不仅拥有一张“评弹表演专业”的高职文凭,同时还能拥有计算机、普通话、钢琴、古筝等多张不同级别的专业考级证书,使学生的文化整体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及时顺应了社会与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广泛需求,部分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对口深造也因此有了衔接的可能和顺畅的渠道。学校的招生录取率与一次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 % 以上,从而持续在全省职业教育系统内处于领先地位。
 

展 望 未 来 


        创新是传承的命脉,传承是创新的基础。苏州评弹作为一门传统说唱艺术,更多的文化理解和艺术内涵往往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表演的灵动性和积累的潜在性给艺术传承的双方都带来了更高的难度和更多的困惑。这就印证了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不是艺术,艺术要研究的恰恰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东西”。所以,每当我们面对艺术教育工作中所取得的各种荣誉和称号的同时,极应该正视中华优秀传统表演艺术的精神内涵正面临着自然水土般流失的严酷现实,自觉加强对国家三部委关于抢救、保护、传承、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此,我们将继续保持评弹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深化专业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为评弹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创造条件。

        适者生存是永恒的规律,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只有“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创新理念,承前启后,居安思危,戒骄戒躁,自觉投身于培育和构建积极平衡的苏州评弹文化生态的科学实践中,趁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机遇,为更好地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好苏州评弹艺术的教育品牌、为推进职业院校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建设工程奉献出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