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交流材料

积极发挥职业院校
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建筑艺术等诸多内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黑龙江省是拥有众多少数民族(53个少数民族成分)的大省,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种类纷繁多类,文化成果频出。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原因,一些文化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为此,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站在历史和民族的高度,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黑龙江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一、民族院校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黑龙江省惟一的少数民族高等学府,坐落在哈尔滨市,承担着为全省53个民族和近200万少数民族人口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职能。历史证明,不计其数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通过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及其组建前的各个民族院校)的培养走上社会,为民族地区乃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于2005年7月8日成立,其前身为黑龙江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哈尔滨朝鲜族师范学校和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这些学校都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雄厚的办学基础,如今,全省朝鲜族中小学85%以上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全省85%以上的民族干部、全省85%以上的六少民族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是他们培养和培训的,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教育和少数民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现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艺术系、食品工程与制药系、中文系、英语系、生命科学系、经济管理系、体育部等8个系和1个少数民族(大学)预科部,共有高职、高师类计37个专业(含方向),在校生3500人,有23个民族成分。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拥有省内最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馆、省内最大的少数民族图书馆及民族风情园。是“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创新基地”、“黑龙江省(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黑龙江省)考级中心”。

        多年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始终坚持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的原则,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原则,始终坚持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规律相结合的原则,以振兴民族地区的教育、经济和文化为己任,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打造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系列文化成果的具体做法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操作得好,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文化成果。经过多年的打造,一系列文化成果已经出现。

        (一)打造载体——成立“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与传承发展中心”

        依托黑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高校——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成立了“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创新与传承发展中心”,该中心是既具有文化研究等研发性质的学术机构,又具有文艺演出和系列成果推广的实体性质的文化传播机构,成为承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创新与传承的综合性载体。目前该中心已经聘请到了王举、朱朝霞等一批有影响的艺术家,学院为他们设立了“大师工作室”,进行工作。

        (二)传承民族手工技艺——建设民族文化艺术产业园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黑龙江省10个世居少数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衣食住行,即物质文化方式。如满族剪纸,满族萨满神鼓神偶制作,满族刺绣,满族河灯制作,满族弓箭,刀具铠甲制作 。赫哲族传统桦树皮器皿制品、桦树皮画 、鱼皮画、传统工具。蒙古族的腰刀、牛角梳,鄂伦春根雕、榆木雕、树雕、桦树皮烙画,鄂伦春族最擅长的手工艺品,是用大量的桦皮制作的盒、篓、桶、箱和轻巧的桦皮船。并在上面雕绣各种美丽的图案,充分反映了他们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除了民族工艺品,还有民族服饰,蒙古族靴子、帽子、挂毯、手工羊毛毡画等,满族的旗袍、旗鞋、靰鞡等,朝鲜族妇女的短衣长裙,赫哲族的鱼皮衣、兽皮靴,达斡尔族的狍子头皮帽等,除了服饰,还有民族特色饮食,满族的粘食饽饽、赫哲族的刹生鱼(塔拉克)、鱼片(拉铺特克)、刨花(苏拉克)、鱼干(乌切克特)、鱼毛(它斯恨),蒙古族的马奶酒、牛肉干、手把肉、奶制品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中有许多工艺品制作艺人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是宝贵的资源与财富,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承民族文化方的重要作用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现在,黑龙江省这10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工艺品、服饰、食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如,赫哲族鱼皮衣、鱼具、桦树皮制品及木雕工艺品等集中在饶河县,满族剪纸在海伦市,宁安的满绣等。这种接近产地的生产销售模式节约了一定的生产成本,但缺乏文化产品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这些文化产品,进而热爱这些民族。这对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对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

        为此,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正在与全省民间民俗工艺品创意中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商合作,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校园内,结合民族图书馆、民族博物馆、民族体育馆、民族风情园等“三馆一园”建设,同时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园,对民族手工艺品进行传承与创新。

        主要措施是,通过全省范围内招商,将10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产品进行整合,将10个世居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聘请到园区,建立10个世居少数民族手工艺者工作室、民间艺人创造室等,同时鼓励他们在校园内开办手工艺坊,前开店后建厂,一边传承技艺一边销售,同时,店和厂还可以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如此一来,这些少数民族艺人既成为学院相关专业的兼职专业带头人,教授学生传统技艺,又可以在园区内的“大师工作室”进行民族工艺品的创作和销售,在实现“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同时,又能对其民族的传统技艺进行推广,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具有民族文化氛围的民族文化产品园区,能使来到民族风情园的人在欣赏了标志性的民族图腾建筑后再购买到具有这10个世居少数民族的特色工艺品、服饰,还能品尝到民族特色食品。民族文化观光、旅游者们能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了解这10个世居少数民族,进而达到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目的。

        (三)以民族歌舞为源泉,打造“研演宴”文化大餐——推出文艺晚会,通过项目和课题推出系列文化产品

        以课题为引领,以项目为驱动,通过文艺晚会的形式,延伸出一系列相关文化成果,从演出到研究再到一场文化盛宴,打造“演研宴”三部曲,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新贡献。为达成这个目标,要分三步走。

        第一,推出一台反映黑龙江地域十个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特色的文艺晚会——《黑龙江民族•生命篇之壮美龙江》;其后,依据10个世居少数民族历史变迁及相关风俗文化,可分民族创作不同主题的系列歌舞剧或情景剧。相关演出成果进入2014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黑龙江省选送节目行列,并进入实况演出。

        第二,在相关剧目创作编排的同时,申请省级课题立项和省级项目立项,争取省级政府和社会团体的支持。推出相关的课题成果和系列论文集、专著等文化产品。

        第三,将《黑龙江民族•生命篇之壮美龙江》做成精品,打造成知名品牌,进行全国巡演,同时将“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创新与传承发展中心”打造成国家级机构;相关系列文化产品填补国家空白。

        目前,《黑龙江民族•生命篇之壮美龙江》已经编排完毕,于今年的端午节,在五大连池圣水节上进行了专场演出,并将于9月3日在全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进行专场演出。课题立项和项目立项正在申报过程中。

        (四)为子孙后代留存文脉——开发少数民族语言音像产品

        依托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和其他研究机构,准备用5-7年的时间,抢救、发掘、研究、整理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的语言和文字,抢救、挖掘、研究、整理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的民族语言,按照幼儿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类别,编辑出版相应的系列图文教材或音像教材。这些教材作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抢救性资料,既起到现实的课件的作用,又起到持久的文化留存与研究的重要作用。作为音像资料,可以通过采访本民族的说唱艺人、教师、干部、老人等,抢救性地发掘留存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的语言,内容可以包括本民族的历史、文学艺术、饮食文化、服饰、以及生产生活等等相关内容,并制作成民族语言与汉语言文字相对照的模式,可以作为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学生的乡土教材。

        这项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同时,对各民族文学大量的原生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翻译、出版,包括对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等抢救,民间神话、歌谣、谚语、故事、叙事诗等的采集势在必行,少数民族文艺古籍的整理工作也摆到了日程,要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记录、储存和传播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学资料。在此基础上,将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建设成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音像教材的重点研发基地,为黑龙江省高水平人文社科基地建设增添一个亮点。

        (五)打造宣传窗口——与东北网合作创办《黑龙江民族网》

        2011年9月30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与光明日报下属的《光明网》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构建了全新的校媒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与东北网签署了协议,共同创办了《黑龙江民族网》,以此作为传播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窗口和平台,集中展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丰硕成果。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兼具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其系列成果的持续打造,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兄弟院校的好经验好做法,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