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社会这只手传承与创新“天下第一帘”
重庆市梁平职教中心
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为什么不能得到很好地传承与保护,在传承的道路上越走越萎缩。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传承的经费,人才凋零;而缺乏经费,人才凋零的原因是只重传承,没有充分利用好社会这只手,来挖掘这些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价值,让其产业化、市场化,实现多元化发展,增强其自身传承的造血功能。
为了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兴国战略”,我校紧紧抓住传承梁平竹帘这一民族文化亮点,确定了“充分运用好职教的这只手,以传承促特色专业建设,以特色专业建设推动梁平竹帘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发展目标。
作为梁平竹帘的原产地——重庆市梁平县史称梁山县,西魏元钦2年(公元553年)置县。解放初因与山东省梁山县同名,53年改名为梁平县。悠久的历史酿造了灿烂的文化,梁平以竹帘、木版年画、灯戏、癞子锣鼓和抬儿调等五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国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县。其中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灯戏被称为“梁平三绝”,而梁平竹帘更是以其精湛的技艺、高雅的皇家艺术品质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天下第一帘”,蜚声海内外。
一、梁平竹帘为什么被誉为“天下第一帘”?
梁平竹帘被誉为“天下第一帘”原因有三个。
一是从北宋时期梁平竹帘就被列为皇家贡品,被民间誉为:“千年竹帘,皇家贡品”,被赞为 “薄如蝉翼淡如烟,千丝万缕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织得天下第一帘”。清末,梁山籍“画坛怪杰”竹禅大师的竹帘画,以其笔精墨妙的艺术特色名动宫廷。
二是人民大会堂悬挂的巨幅竹帘就是梁平竹帘。
三是梁平竹帘色泽典雅,以茨竹为原料,经过刨青去节、截断破竹、划片启篾、分丝抽丝等50多道工序,制成细柔光亮如毫发般的竹丝,再以竹丝为纬、蚕丝为经,用手工织机精心编织,或题字绘画或刺绣植绒等而成,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鲜明的自然风韵。建国后梁平竹帘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陈毅和贺龙等出访友好国家时,作为国礼赠送。1973年被评为全国优质艺术品开始出口;1994年获四川省名优特新产品金奖;2003年获重庆市第三届旅游产品一等奖;2006年获中国第四届竹业博览会金奖。
二、利用职教这只手传承与创新梁平竹帘文化。
我校是梁平县人民政府授牌确定的“梁平竹帘传承与实验基地”。在传承与创新梁平竹帘这一民族文化的道路上,我校研制的秘密武器就是:充分运用好社会这只手。
针对传承与创新梁平竹帘文化来说,社会这只手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手呢?我校认为它是一只职业教育之手,是一只校企融合之手,是一只院校合作之手,是一只旅游文化之手,是一只现代装饰之手,是一只禅宗神秘文化之手。
正是借助这些社会的手,我们让梁平竹帘这一民族文化实现了产业化、多元化发展,走进了市场,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故宫博物馆,并走出了国门。
职教这只手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诸多天然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包括人才、师资、场地、设备以及经费保障等。为了充分利用好职教这只手,我校探索出了一条“以传承民族文化促特色专业建设,以特色专业建设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路子。
为此我校经过严格的考核,组建了近100人的民族文化遗产专业班(简称:文产专业班),并为这个班新建了近500平米的竹帘实作生产车间,购置了全套竹帘生产设备,聘请了重庆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艺术专家以及梁平竹帘制作的资深民间艺人黄志敏、吴统全等作为竹帘专业课教师。在这些老师的倾囊相授下,学生尽得其真传,更加上所有的工序均按市场化运作,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感受到,学好这门技术,就能得到经济上的回报。为了让学生潜心学习,为他们的成长谋求更好的发展出路,我校又借助院校合作这只社会的手,与重庆民族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艺术系签订了3+2联合办学协议,有效地实现了中高职对接,为学生圆上了大学梦。
为增强梁平竹帘这一民族文化遗产自身的传承造血功能,我校充分运用了校企融合、旅游文化、现代装饰和禅宗文化这些社会的手,让梁平竹帘走上了产业化、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此我校与国家级非物民间艺术大师牟秉衡、卢小刚等领衔的梁平竹帘企业高度融合,成立了梁平职教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促进会。旨在汇集、吸纳社会各路竹产业专家、学者、能工巧匠、奇人异士及营销行家,通过校企融合,共骧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大计,让梁平竹帘走上一条教学与传承、保护与研发、生产与销售一体化传承与创新之路。
在研发促进会的强力推动下,根据市场的需求,研发人员对梁平竹帘的生产工艺、包装、品种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度研发,先后推出了“天下第一帘”“禅宗文化帘”“现代装饰帘”等系列竹帘特色产品,使梁平竹帘品种更丰富,产品更齐全,艺术品位更具“皇家”气息。在充分满足社会对竹帘文化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使梁平竹帘的产品年销售额从过去的五、六十万迅速上升到300余万。
2011年6月在天津市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我校文产专业10名学生现场制作的“天下第一帘”系列作品,受到教育部鲁昕副部长的高度赞扬,当她在现场观摩学生的展示时,她不停地对记者说:“别照我,多照这些可爱的孩子”。在这次展洽会上,我校的“天下第一帘”被评为一等奖,并在一天半的展洽活动中,成功销售3万余元的竹帘产品。
“禅宗文化帘” 以“梁平百里观音竹海”的茨竹为原料,“百里观音竹海”以其宏大的规模闻名于世,是梁平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这是一个天然的野生竹博园,如汉代龙纹的气势,更加上众多美丽的民间传奇,置身其中,令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神仙般的感觉。
相传“百里观音竹海”因受竹海观音的点化而“成其势”,因此民间传说竹海里的每根竹子都具有“佛性”、“禅性”,“以竹参禅”成为许多竹海村民的民俗。
梁平的“禅宗文化”饮誉海内外,梁平双桂堂是西南三省的禅宗祖庭,神秘而厚重的禅宗文化深深地浸染了梁平竹帘文化,使梁平竹帘文化散发出了浓郁的“禅宗文化”气息。故民间素有“一幅梁平禅宗文化帘就是一座寺庙”,“请一幅梁平禅宗文化帘回家,就不用到寺庙烧香拜佛”以及“一幅梁平禅宗文化帘相当于一幅西藏唐卡”等传说。相传家有梁平禅宗文化帘能得佛祖保佑,能引人克恶向善,获得幸福、安康、吉祥等。梁平有一句响亮的招商口号“投资梁平,发达太平”,其出处就是梁平的禅宗文化。
也正是借助了梁平禅宗文化这只社会的手,我校向市场推出了“千手观音帘”、“送子观音帘”、“文殊菩萨帘”、“药王菩萨帘”、“财神菩萨帘”以及反映历代梁平禅宗大师的诗文书画及相关禅宗故事内容的禅宗文化帘。
借助旅游文化这只手,与县旅游局、政府外事办和各旅行社联动,将梁平竹帘打造成了一张梁平旅游文化名片。2010年,在梁平举行的“佛光双桂,绚丽梁平”大型文化旅游节演唱会上,一幅幅巨幅梁平竹帘画,在开幕式上争奇斗艳,令观众啧啧称赞,叹为观止。
为进一步拓展市场,我校紧紧抓住现代装饰业这只社会的手,与多家现代装饰企业联动,让梁平竹帘这个“千年竹帘,皇家贡品”走进宾馆、会馆,走进接待中心,走进写字楼,走进寻常百姓家。
三、展望未来,传承与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我校将进一步充分运用好社会这只手,将梁平职教中心打造成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文化“洼地”。在特色专业建设的带动下,在校企高度融合和中高职有效对接的强力推动下,让更多的竹帘技术研发人才、营销人才、工艺美术人才和相关的社会资源流进来,利用现代技术创新传统工艺,突破竹帘从二维向三维或多维的研发难点,并以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将梁平竹帘这一民族文化品牌,锻造成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品“国粹”。
最后我想说一句话:让我们所有的职教人联合起来,充分运用好社会这只神奇的手,努力将中国的职业教育打造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