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交流材料

走自办企业之路 推进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发展

江西省景德镇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当前,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倡社会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实用就业人才,而各方信息反馈高职生就业率也连续两年超越本科生,这就表明社会迫切需要技能型人才,而培养教育的主要责任就落实在职业教育身上。

        一、走自办企业之路,打开产学研训新局面

        景德镇第一中专是一所以陶瓷工艺、陶瓷美术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陶瓷工艺专业的实习实训是我校主要的必修课程之一。为打开职业教育产学研训新局面,摈弃等、停、靠等消极思潮,彻底解决学生实习实训难、与企业合作难等问题,推进职业教育产学研训工作,景德镇第一中专于2010年创立陶缘社,充分发挥国家配备的学校现有陶瓷机械设备、实训场地和陶瓷工艺师资人才优势,主要目的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陶瓷工艺就业人才,同时为热爱陶瓷和制作陶瓷的教师提供欣赏、创作和学习的空间,带动热爱陶瓷的学生在陶瓷基地更好地实习实训,为中外喜爱陶瓷的艺术家提供创作和交流的平台,为全国各地美术院校师生提供陶瓷创作实践的场所,为全国陶艺旅游提供服务。以期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为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产学研训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2011年4月学校注资50万元在市工商局注册成立了景德镇童彬陶瓷有限公司。为更好地激发师生学习和存在的热情,学校在热闹繁华的市中心景德镇瓷城租赁了100平方米的店铺,用来展示、宣传、销售师生的陶瓷作品和公司的礼品瓷和日用瓷,缓解投入压力。目前,自办企业与产学研训工作结合已初具规模,做法如下:

        1、生源是职业教育的根基,解决生源问题是陶瓷工艺专业办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首要任务。因学校陶瓷创作和生产平台的建立和推广,2011年9月引进了民政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江西助孤、助贫职业技能教育慈善项目,通过省民政系统招收了45名学生(孤儿、单亲、隔代抚养、贫困学生)在学校专门学习陶瓷工艺专业,基金会每年给每位学生资助7000元,学校配套每人1500元,用于学生的学杂费、食宿费、实训材料费和医疗保险、校服等费用,解决了培养对象问题。通过系统科学的规划和安排,这批学生确定了自己的就业工种和发展方向,两年后都能凭扎实的本领就业。学生平时可在学校注资的陶瓷公司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边学习边参与生产,通过生产流水线上的实训来增强技能本领,当然公司生产必然也会增加因损耗带来的成本,但从能培养出人才角度着想都是值得的。

        2、发挥专业师资优势,提升专业教学水平。设立了教师陶瓷创作和陶瓷设计工作室,发挥专业优势(有40位教师是美术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加大对外艺术交流和宣传,提升教师创作热情和水平,引进部、省、市陶研所管理模式,建立完整的教师陶瓷创作、宣传、销售链条,出台一系列鼓励倾斜政策,激发教师的教学、创作、研究、设计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安心专业教学。

        3、启动陶瓷生产,搭建实训平台。启动陶瓷机械设备使用和陶瓷生产,利用教育平台,开发礼品瓷,推向教育市场,减轻学校投入压力。目前由老师设计画面和包装已自行生产出3种画面1500多套16头三口之家日用餐具,1000套金钟杯对杯礼品瓷,500套办公文具,承接了3起陶瓷生产订单,既起到了宣传作用,又略有盈利,陶瓷生产朝良性发展。让学生参与陶瓷生产,尽快熟悉适应陶瓷生产各个工序和工种的特点,确定就业培养方向,除了一部分学生推向市场就业,公司本身也需接纳部分学生就业。

        4、扩大办学影响,提升社会知名度。每年承办、接待陶瓷工艺社会培训和陶艺课外活动。积极与人保部门接洽,申办陶瓷工艺职业技能鉴定站,推动陶瓷经济市场规范和发展,接纳陶瓷工艺社会培训任务,满足陶瓷经济市场人才需求。为弘扬陶瓷文化,传承陶瓷技艺,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起接纳了全市中小学生2000多人到学校实训基地进行陶艺课外活动,平时休息日还接待全国各地的陶艺旅游服务。

        5、加大对外交流,建立更广阔的平台。目前与江西工艺美术馆、中瓷网建立合作关系,由对方提供市场需求订单、方案设计和销售渠道,学校负责产品生产,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模式。积极引进全国各地艺术家到校交流创作与合作,推动平台层次的提升。

        6、加大宣传力度,增进与企业和作坊的联系。经常性地与企业加强联系,洽谈企业用工需求、培养方向以及与企业联合办学或订单培养的可行性,派驻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增强实践经验和操作知识,了解陶瓷市场需求和市场走向,增进实训实习工作的可操作性,对接市场。经常与各大媒体联系,加强学校陶瓷工艺专业办学的影响,让景德镇陶瓷市场更多地了解学校。

        7、利用休息日由老师带领部分学生轮流到陶瓷创意集市,实习销售学生自己创作、制作的陶瓷产品。此举既让学生积累了销售陶瓷的经验,同时又让学生充分了解了陶瓷市场需求和陶瓷创作制作走向,查找差距,有利于他们回到课堂调整创作、制作思路,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就业。

        8、每年组织工艺班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别的陶瓷技能展示、比赛和瓷博会,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近2年来工艺班学生分别获得了天津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作品技能展洽会一、二、三等奖,全省市场陶艺大赛一、二等奖和全市中小学生陶艺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在每年景德镇举办的瓷博会上现场展示都获得了企业和社会的好评。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就业信心。

        二、自办企业取得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成效

        1、学校陶瓷工艺专业办学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完整的陶瓷创作、生产流程的建立和专业教学模式,不时地吸引了国家、省市领导到校参观、视察,各地市职业教育团到校交流和访问,北京、上海、杭州等外地艺术家纷纷到校进行陶瓷创作和艺术交流,媒体记者也到校采访,企业单位到校观看学生技能学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百姓开始接受让自己的小孩到校学习陶瓷工艺专业,招生压力适当缓解。

        2、陶瓷生产的启动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训问题。为让学生更好地学到扎实的技能,学校不仅外聘了7位传统陶瓷工艺专业教师来加强专业教学力量,还自己出资自办企业,启动陶瓷产品生产,开发日用瓷和礼品瓷,牺牲增加生产成本投入的代价,来帮助学生通过参与陶瓷产品的生产流程,提高对陶瓷制作的了解,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确定学习培养方向,从而提高陶瓷制作和创作技能。事实证明此举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学习已分别基本掌握了拉坯、利坯、捏雕、青花汾水、釉上新彩、粉彩设色等6个工种的基本操作手法和技能,剩下的就是通过强化训练得到逐步提高。尤其是学校自行研发的尼克松杯文具(茶杯、杯托、笔筒)生产,所出产品主要由学生设计画面自行进行釉下青花、釉上创作,然后推向市场,赢得了陶瓷企业和市场的好评,奠定了扎实的就业基础。

        3、产供销一体化模式的建立,形成了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趋势。由于教师陶瓷创作平台和销售渠道的搭建,激发了专业教师陶瓷产品研发、作品创作和专业教学的热情,公司生产的产品在让学生参与生产过程中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也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学校资金投入压力得到适当缓解。

        4、为更好地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展示和适应市场的活动。坚持每周六组织学生到创意集市销售陶瓷产品,了解市场需求,调整陶瓷制作和创作思路。每年组织学生参加4次以上大型技能展示和比赛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让企业更多地了解学校办学学生掌握的技能本领,获得了较好成效。同时加强与企业用工对接,达成培养协议,形成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送得出的办学趋势。

        当然,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成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校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当地市场经济的起伏冲击,也遇到诸如传统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实训教学经费不足,与企业对接难,不被老百姓接受而招生难等问题,但是在国家大力扶持发展职业教育之际,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将迎来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