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交流材料

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于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明确指出,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新的重大使命。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对传统和谐文化的发掘研究、传承创新、发扬运用,是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中和谐理念的生成、灌输与教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道德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因为它所孕育的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我院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和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涵盖了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是我院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的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素质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每年新生进校,学院学工部,团委、图书馆、语文教研室等部门都会联合向学生推荐一批国学经典名录,由语文教研室老师负责指导学生诵读,共同组织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评出优胜者并颁发证书。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多向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注重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对于增强青少年一代的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全面协调发展,担负起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重任,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创新支撑。

        一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大学生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国学经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利用大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对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国学可以启迪学生的天性。国学,教给了老师和学生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同时,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体验到快乐。也正是因为此,“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重体验而以乐为本”成为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指导作用。

        二、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选修课,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自身未来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必须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探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此,我院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选修课,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熏陶意义作为院级课题专门进行研究。

        用传统文化滋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大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与传统文化观念相悖的问题,与当代大学生成长背景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因此,要在教育上寻求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能够融合的方面,在培养学生现代观念意识的同时注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民族的、现代的、科学的观念意识的教育,使大学生具有民族特点的完善人格。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人格构建中考虑本民族的特点、适应中国文化的背景,为当代青少年精神资源注人新的营养。对学生的不合时宜的行为要予以科学的指导、矫正不合理的认知,努力使其减少那些由于个人行为与传统文化道德相悖而造成的内心冲突、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那些具有现代价值的成分,去根植于学生的心理,使广大学生形成社会认可的健全人格。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用传统文化熏陶教育学生。

        1、太极拳——校园风景线。

        太极拳是中国的一大精粹,太极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保健思想、养生文化,太极拳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是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完美体现。在太极拳练习和日常的行为规范当中,特别强调宁静致远这样一个原则,它主张刚柔结合。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行为文化,我们强调的是温良恭谦的行为处世态度。

        太极拳是我院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太极拳,是我院阳光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广大师生的业余爱好,在我院,有几百学生参加的太极拳方队,活动起来气势非常壮观;还有一百多人教的教职工太极拳方队,飘逸的服装,行云流水的动作,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

        师生在健身强体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太极拳文化的熏陶,进而影响思想和行为。

        2、“校园碎戏”——学生的舞台。

        “校园碎戏”是采用陕西地方戏剧的形式,借鉴陕西电视台“都市碎戏”栏目的表现手法,借助于简单的技术设备,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己拍摄的一种微戏剧,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文艺形式。取材于学生生活中典型的人和事,反映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思想情感、理想追求。形式生动鲜活,内容积极向上,每集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校园碎戏”成为学生发挥特长爱好的舞台,到目前为止,已拍摄完成30多集。参与的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加深了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观看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校园碎戏”是对传统戏剧的发扬和创新,为戏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走向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
弘扬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并结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加以创新,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责任,更是学校和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