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交流材料

传承优秀民间艺术 培养实用艺术人才
助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西宁市湟中职业技术学校

   青海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位于青海河湟谷地的湟中县,历史悠久,地方文化璀璨夺目,当地人民群众创造了农民画、堆绣、唐卡、镶丝、木雕、壁画、泥塑、银铜器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是青海民间艺术的“富矿区”。1998年,湟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做为当地职业学校,依托区域内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下面,将我校创建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努力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工作做一简要汇报。

        一、专业现有基础和优势

        1.湟中民间传统工艺简介

        湟中堆绣溯源至唐,成型于明,是融合当地汉藏文化、将刺绣与浮雕艺术完美结合的工艺美术,以内容题材分为藏式(宗教)堆绣和汉式堆绣,以制作技法分为平面堆绣和立体堆绣。湟中镶丝(掐丝)是巧借景泰蓝镶嵌技法,以金属丝和天然彩石为原料,按定稿、绘图、镶丝、点蓝、定型、装裱工艺程序制作的工艺艺术。其作品以藏传佛教内容为主的叫镶丝唐卡。湟中木雕是以陈家滩民间木雕工艺为代表的民间木雕艺术,其中包括古建筑、藏式家具、佛像、宗教用品、工艺品等。湟中壁画受塔尔寺壁画影响又有别于塔尔寺壁画,其绘画风格吸收中国画工笔重彩的艺术营养,人物造型又吸收藏传佛教壁画的特点适度夸张,构图饱满、均衡。

        2.专业群简况

        我校民间传统工艺专业该专业始建于2002年,以“传承优秀民间艺术,培养实用艺术人才”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熟知民间传统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工作规范,唐卡、堆绣、木雕、彩绘等基本技能娴熟,实操能力较强,毕业后能从事民间传统工艺领域的艺术设计和制作工作的民间传统工艺的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专业立足当地实际,面向农村,坚持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思路,顺应社会需求市场需要,不断拓展专业方向,调整专业结构,增大专业服务范围,在原有的唐卡、堆绣专业的基础上,现已拓展到木雕、农民画、漆画、建筑彩绘、镶丝、平面设计等领域,并将继续逐步扩大到铜银器加工、民族服饰、民族歌舞表演等领域。

        该专业将课堂和实训室结合在一起,推行“课堂即车间,师生即师徒”和“做中学,学中做;做了学,学了做”的教学模式,既切合专业实训实际,又有效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更增强了岗位适应性和灵活性,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专业建设过程中,在课程设置、校本教材开发等等上接受了塔尔寺艺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及支教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单位和个人的鼎力支持。

        3.实习实训

        该专业现有唐卡、木雕、漆画、平面设计、装裱、堆绣、镶丝、基础画室等9个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438.2平方米,设备总值240.8万元,能满足200人同时实训;依照“发展专业办产业、依托产业促专业”的办学思路,2007年创办工艺美术公司和藏文化艺术展示中心,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逐步打造了集教学、实训、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对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2011年,该基地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涵盖了市县工艺企业,在学生实习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师资队伍

        通过多年来努力,本专业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业务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现有专业教师18名,兼职教师5名。有5人具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有16人次先后在国家、省级科技美术作品展等大赛中获奖。基本具备开展生产、教学、科研、培训的条件。

        5.对外交流与社会服务

        专业秉承学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积极参与行业、企业、区域服务。除培养全日制学历教育生外,累计完成技能培训近2000名。积极开展农村妇女和残疾人唐卡堆绣技能培训班,使360多名农妇、70多名残疾人成为公司的在册做工人员,得以脱贫或自力更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为学校赢得上百万元的经济收益;在青海省第二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残培班参赛学生获得2金2银2铜,5位同学被省人力资源保障厅授予“全省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在青海省首届“魅力校园”才艺大赛上学生作品获得了1金2银3铜;尤其是2011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才艺展示中,我校派出的6名参赛学生,以其精湛的技艺得到专家评审组的充分肯定,获得2金2银2优秀的优异成绩;2012年,学校选派的6名参赛学生荣获4金3银4铜和1个优秀奖的优异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促进了本专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主要做法

        如果说我校在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有了些微的进步,应该承认它得益于我校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积极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方面,我校的主要做法是:

        1.注重专业教育的整体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地域特色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又不忽视不同地域特色和专业的比较借鉴;既注重使学生了解民间传统工艺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 又重视使学生将现代设计观念、方法与民间传统工艺相融合, 建立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知识平台。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和审美修养,同时又具备较强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能独立完成民间传统工艺作品的创作、设计、制作,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2.重视行业专家、能手参与教学和专业建设。在学校现有专业教师的基础上,聘请塔尔寺艺僧和民间艺人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进行专业学科建设,并不断修订完善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确保民间传统工艺专业良好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重视保存民间艺术的绝活方式,用现代高科技设备如数码相机、电脑等记录工艺制作的过程,记录结果即可用于日常教学,又可用于教师培训。

        3.教学场地实行“教室+工作室”模式。以工作室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尽早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实际操作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场地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性,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培养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4.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介入传统教学。传统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让学生对传统的手工艺作品的样式风格技艺进行学习、研究、模仿,从中体会其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并激发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用现代教学手段介入传统教学,不仅能优化传统教学,而且更有利于对传统作品的开发利用,使学生能创造出既有民族精神又有现代审美价值的民间传统工艺作品。

        5.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尽可能缩短基础课教学时间,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专业服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坚持“一专多能”原则,突出重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选择,帮助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整合,并根据专业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6.积极发挥县内“八瓣莲花”民间传统工艺产业园的作用,以产业促进教学。这不仅是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重视文化建设的必然。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的审美趋向个性化和对民间传统工艺的热爱,民间传统工艺技术人才的作用日益明显,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因此,专业发展顺应市场的潮流,积极拓展“八瓣莲花”民间传统工艺产业园的功能,把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必要。一方面,可以强化社会实践和缓解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较早为“八瓣莲花”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一方面,学生在“八瓣莲花”民间传统工艺产业园,可以不断强化所学的专业,逐步成为民间传统工艺高级人才,并助推“八瓣莲花”产业园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八瓣莲花”民间传统工艺产业园反过来又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产业,产业促进教学。

        7.加大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开展订单培养。我校民间传统工艺专业2006年与湟中县佛光工艺雕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2007年与青海缘汇藏式家具厂合作,使其成为我校木雕、漆画彩绘专业实习基地。2007年与青岛欣韩画室、北京新醒狮民间传统工艺有限公司、云南香格里拉风景区等企业合作,输送唐卡、堆绣专业38名毕(结)业生到这些企业顶岗实习并就业。2008年与浙江杭州恒佳装饰制品有限公司、青海天源民族工艺制造厂、浙江义乌青口工业区“聚福缘”寺庙用品制造厂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使其成为我校实习基地及我校学生主要就业企业。2009年湟中“八瓣莲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青海玉良工艺有限责任公司等成为我校实训基地。

        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我校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已成为西宁市乃至全省独具特色的品牌专业。

        用现代的教学方法、手段,改变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师徒传承的模式,是保护民间传统工艺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发展民间传统工艺教育,探讨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教学的模式,抓住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优势,以寻求与民间传统工艺、中国文化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切入点, 使艺术教育与保护民间传统工艺和发展民族文化紧密联系起来,逐步形成在办学思想,教学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