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 创建特色学校
武安市职教中心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两千年的时间纪年中,赫然标示着“河北省武安县发现磁山文化遗址”的字样。河北武安的磁山文化有着八千年悠久华夏文明史。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具有考古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物。有陶器、骨器、石器等数万件。其中,“粟”和“家鸡”的发现,将磁山文化推到了万年以前,成为中华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磁山文化孕育了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诸如戏曲文化、冶炼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使得武安这座千年古城既有现代城市的发达又有诸多文化的浸润,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河北省武安市职教中心创建于1992年,建校20年来在武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高扬“厚德博学 精技强业”的旗帜,在整个办学管学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地方传承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继承、开发与光大,把它渗透到提升教学水平和办学品牌的具体环节,使学校发展步入文化拉动、质量带动、品牌牵动的优质发展轨道。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南北两个校区的万人大校,全日制在校生10580人,教职工698人。拥有46专业实训室的九层一万多平方米的实训实习场地(车间),14栋(处)教学楼、实验楼、多功能图书楼、教师和学生公寓楼、餐厅、一万多平方米高标准塑道田径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荣获首批国家级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首批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校园网络管理先进学校、全国先进办学单位、全国首批星火学校、中职类首家国际生态学校、全国名校600家A类学校等诸多荣誉。
传统文化 放射精神动力
太行山,冀南端,百强县,名武安;文明史,近万年,职教兴,跻国典;师八百,生逾万,绿色校,文脉宽……
这首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记录了我校的发展历程。它镌刻在学校的大门,也镌刻在每个师生的心里。
追思历史等于寻找文化的根渊。
翻阅我校的发展史,“勤奋敬业,开拓创新,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和谐奋进”,便是我校20余年来薪火相传的精神。
我校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当时三校合一于旧炮团的营房而成,从茅草院里支锅做饭起家,靠以杨有良、秦现仓为代表的老一代创业者勤奋打造,敬业奉献,才得以在环境条件极差,物质装备“一穷二白”中“繁衍生息”。他们将勤奋作为共同的志愿,将敬业作为追求的目标,“披星戴月何所惧,俯首甘为职教牛”,拼命工作,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不求名份。广大教工在长期岗位实践中练就的“干打垒”勤奋敬业精神,以校为家,以苦为荣,以干为乐的良好风尚,为武安职业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发展根基。
“二次创业”是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提出的行动纲领。从建校最初的整合教学体系,申报国家级重点校,到中期的划部定专、探索对口升学的路子、三级管理六部竞争,再到近年来成功创建全国德育管理先进校、首批改革发展示范校、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国际生态校,一个个金灿灿的奖牌、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耀,无不显示了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强音----开拓创新。
戏曲艺术 弘扬文化的载体
丝竹悠扬 锣鼓声声,时而如诉如泣,时而高亢嘹亮,一曲《太行情》催人泪下;一首《雁门关》荡气回肠,台上的演员声情并茂,台下的观众如痴如醉……这是我校戏曲专业的学生在农村演出现场。
我校以戏曲艺术专业为发展平台,在多年戏曲班的基础上,于2010年组建了戏曲艺术部,以武安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武安平调、落子两个优秀项目为载体,继续承担起继承和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集传承、光大、研究、教学、培养为一体,不断丰富发展、继承创新地方特色文化;不断将戏剧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艺术相融合;不断拓展优秀文化艺术的办学质量和招生规模,由最初的戏曲艺术班扩展为现在的戏曲艺术部,开展以武安平调、武安落子为主,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播音主持、影视表演、美术等为辅的综合艺术素质的教育教学模式。目前,我校已排练出了武安平调现代戏《太行情》,古装戏《妯娌教子》《雁门关》(第一、二本)、《一片桃花红》《诸葛亮招亲》《彩楼记》《三姓父子》等优秀剧目20多部及多个折子戏和歌舞类节目,并已深入邯郸地区城乡及周边县区向社会演出1600余场,场场观众爆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爱戴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11年,我校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做到五个延伸:一是由学戏、唱戏、演戏向戏曲艺术并重延伸;二是由戏曲艺术并重向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艺术并举延伸;三是由对戏曲艺术继承式教学向开发式教学延伸;四是由对戏曲艺术技能型中职培养向技术型升学培育延伸;五是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大校向国家级优质文化艺术强校延伸。
冶炼技术 传承民族文化
武安有着悠久的炼铁历史,在战国时期,武安的固镇就是全国五十个铁官之一,到五代、宋、元时期这里都曾经设有冶铁机构和官员。到北宋时期,武安的冶铁业发展到了顶峰。当时,在全国产铁地设管理冶铁“二十务”,武安即为一处。长久以来,武安人受传统工业的影响和熏陶,“爱玩铁”的习俗一直长盛不衰。改革开放后,萌生出许多以炼铁为主的民营钢铁企业,凭着武安人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钻研,这些企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一跃成为武安的支柱产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武安也因此成为全国百强县和河北省十强县。
我校踩着历史的节拍,率先办起了冶金专业,开办伊始就出现了招生就业两头旺的喜人局面,冶金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为武安冶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撑。目前,在骨干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中有60%来自武安职教中心。近年来,随着国家调整结构,节能减排政策的提出,武安的冶金行业也进行了升级调整和转型,我校及时调整专业,把冶金部改为装备制造部,培养轧钢、焊接、机械制造等专业人才,又重新和当地的钢铁业进行了衔接,为当地的钢铁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我校在教学中为了全面融入企业文化,经常邀请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的老总到校宣讲独特的企业文化,并将这些企业的简介和特色文化张贴在教学楼内,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教育。近两年,学校通过开展“双百”工程,即“百名教师下车间学技能,百名教工对岗位修业务”。让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充分体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并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更易接受。学校还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切实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兴建职教博物馆 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为了使流传千年的武安民族文化得以保存,供后人瞻仰学习,并发扬光大,我校在进行大量的调查和充分的论证后,决定建设以本市职业教育为基础,面向冀晋鲁豫职业教育界,浓缩黄河以北区域职业与职业教育文化特征的“冀晋鲁豫职教博物馆”。此博物馆的历史定位为:华夏职业与职业教育文明之源、黄河以北地区职业教育发祥之地、冀晋鲁豫中等职业和职业教育博物馆首席研究基地、中国县域职业教育历史文化鼻祖圣地等几个部分。基本设想为:博物馆通过收藏展示、加工研制不同历史时期的武安市乃至冀晋鲁豫地区的职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翔实史料,以史为鉴,温故知新,对当今和后代的职教师生及相关企业、社会人士,进行职教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等教育和精神熏陶,让后人更好地研究武安的民族文化,职教文化,并发扬光大。目前,已收集一大批包括磁山文化、冶炼文化、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文物、文献、实物、照片等,这些资料将使悠久的武安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冀晋鲁豫职教博物馆的建成,将成为黄河以北地区传播地方民族文化的基地,成为民族文化学习、交流的窗口,集中将武安民族文化乃至冀晋鲁豫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我校通过传承磁山文化、戏曲文化、冶炼文化,提升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几年来,学校建起了文化墙、“精技”主体雕塑、名人路、励志路、冠名楼、宣传橱窗、展室、励志标语等10多处文化亮点,构成了美化、绿化、整洁、规范、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新建了图书馆,藏书达12.6万册,电子读物24.8万册,丰富了师生的精神生活,形成了文化搭台,教学唱戏、文明育人的良好氛围。我校学生自2004年以来,连续八届参加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近万名学生参加此项活动,逾千名学生获得奖项,我校连年荣获“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是河北省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学校。近两年来,我校荣获首批国家级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国际生态学校两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