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校奖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出自:评审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4-04-22



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服务首都经济和交通行业发展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溯源于1960年成立的北京市交通学校,是一所公办高职学院。学院行政隶属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近年来,在教育部、交通部、市教委、市交通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学院从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和交通行业发展入手,开展首都交通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在办好人民满意的交通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和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开展首都交通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交通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交通行业加快构建以“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为特征的综合交通体系,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缓解交通拥堵的攻坚阶段。然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市交通行业发展的瓶颈。而综观北京市交通行业、企业、院校都不能独立提供满足行业跨越式发展所需的职业人才。

2008年初学院在市教委、市交通委、市人力社保局的直接领导下,历时两年,开展了组建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的探索与实践,使北京交通职教集团于2009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在组建集团的过程中,学院积极发挥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的主体地位,在政府,交通行业、企业的参与下对如何解决交通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足问题,统一认识,即:在当前职业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由政府主导,通过集团化办学的形式搭建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体系,在交通行业内部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从而全面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促进交通行业健康发展。

为此,开展了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创新,建立了“管委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形成管委会+理事会的两级管理结构。管委会整合政府管理力量,承担职教集团宏观决策与管理;理事会强化职业院校和企业、科研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合作,承担集团办学职责。在这一管理模式下,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由政府主导,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交通特色专业和交通职业人才培养使用为纽带,将交通行业职业院校、中外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紧密穿成线,发挥职教集团成员的综合优势,形成集团化办学优势。

2010年在教育部、市政府的支持和市教委、市交通委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整合交通行业职业教育资源,在职教集团核心层基础上设立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形成集团化办学的核心实施主体,大大提升了职教集团核心层的管理能力和运行效率。

二、开展职业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交通行业发展服务。

1.制度创新,颁布国内第一个行业校企合作办法。

20112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首次校企合作签约活动上,教育部领导将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创新的任务交给北京交通职教集团。

在市教委、市交通委指导下,学院作为交通职教集团的核心实施主体参与了对北京市交通企业的充分调研和制定《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并经市交通委、市教委联合印发于201171在北京交通行业正式实施。

作为国内第一个行业颁布的校企合作条例;“暂行办法”解决了职业教育制度缺失问题,在行业内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解决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用人需求,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够的问题;以制度形式明确了交通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即: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共同参与。

2011914,教育部鲁同志、市领导赵凤桐同志专程来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调研,并出席“贯彻暂行办法校企合作签约活动”。两位领导充分肯定了学院校企合作制度创新成果,以及在市教委、市交通委领导下开展的集团化办学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鲁部长希望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继续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贯彻实施“暂行办法”,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集团化办学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出成果,做示范。

2011923,教育部正式向全国转发“暂行办法”,要求各地学习借鉴。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暂行办法的指导下,依托集团化办学,学院与交通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深化合作,推进产教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起五大合作平台:交通人才流动服务平台、交通人才培训师资平台、成员共享的实训平台、交通应用技术与管理研发平台、交通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实现了集团化办学平台上产业链和教育链、产品链和教学链的深层次融合。

1校企一体化办学

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学院与我市交通行业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德国巴斯夫、一汽丰田、上海通用等中外优秀企业合作,开办“订单班”、“冠名班”、“品牌班”。引进企业文化、人才培养标准,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合作企业参与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从城市轨道交通、汽车运用、交通运输管理(物流)、道桥等重点专业入手,开展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按照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及工程技术专家参与下,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企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开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创新全员育人的管理模式,兼职辅导员和专职班主任相结合,企业文化进校园、进系部、进班级。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开展大专业体系建设,建立了校企“双负责人制”,每个专业均由企业专家、校内专业负责人共同负责,建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组成的校内教学大专业团队以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共同承担课程开发及教学工作。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进入集团内企业开展生产实践。

在企业建立导师制,企业导师既对实习学生进行生产技能的指导,同时对学生职业道德、劳动纪律进行引导和教育。

3)校企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完全按照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真实运营工作环境、工作流程,融合教育教学内容,使实训基地不仅满足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生产实习需要,还能够开展企业在职培训、应急训练、值岗能力和新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

与德国宝马、保时捷、奥迪以及一汽大众等品牌合作,建设具有跨企业培训中心和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建立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组织集团内专家、专业教师开展路桥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学生在真实的检测工作中辅助专家和教师从而得到锻炼。

4)科研先行,构建交通应用技术与管理研发平台

结合汽车后市场发展开展汽车商务课题的研究,共同开发出管理软件,并积极在我市汽车维修企业推广,为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提升服务。在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指导下在北京推广使用水性漆,促进节能环保产品在交通企业的应用。

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学院与交通委所属的交通信息中心、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中心和北京工业大学合作,利用各自优势,开展交通科研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

5)完善北京交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促进在职员工素质提升

利用学院教育培训资源,一方面为我市交通行业在职员工开展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兄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岗前的职业训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6)面向行业在职人员开展高端培训

学院与北京交通大学,开办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班(EMBA),面向北京交通行业企业招收具有工作经验的优秀管理技术人员,培养北京交通行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加快提升我市交通行业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3.落实办学使命,较好地支持了交通行业发展。

学院组建之初,把做交通行业职业人才的孵化器,做交通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守护神作为学院的办学使命。从服务首都经济和交通行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出发,努力打造教育、服务产品质量。

1)保障北京汽车后市场健康发展

适应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攀升、北京汽车后市场的快速发展,学院源源不断输送优秀毕业生,保障了北京汽车后市场的健康发展。

——学生连续五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丰田杯”汽车维修技能大赛,共获得3个冠军、1个亚军、7 个一等奖,总成绩位居全国首位。学院毕业生代表所在企业参加第一、第二届雷克萨斯全国职工服务技能大赛中均获得冠军。学院的办学成果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认可,一汽丰田、上海通用连续多年将全国综合办学水平第一名授予学院。

——在教育部领导下,学院与德系五杰汽车企业合作培养汽车机电职业人才,德方通过对合作院校的评估中认为学院汽车专业办学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组织专家参与SVAGE项目工作包的开发工作,在项目推进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

——目前,在北京市汽车维修服务企业中,70%的管理及技术骨干均是学院毕业生。

2)解决地铁人员缺口

伴随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的加快,目前我市地铁运营里程已突破440公里,以学院为核心,与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京港地铁公司、北京地铁技术学校、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合作,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改革,从而使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质量显著提升,很好地满足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员缺口,保障了地铁安全运营

3)保障北京路桥安全,为道路畅通创造条件

——举办“路政杯”北京交通路政行业职工技能竞赛,组织我市交通行业内专家制定竞赛方案,形成裁判队伍,负责裁判工作,为我市路政行业一线员工提供了展示、比拼技能的舞台,形成“技术能手”人才的选拔机制。

——依托学院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开展全市路桥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对全市道路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4)开展志愿活动,支持平安交通

多年来,学院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公共交通文明行为的倡导和慰问的志愿服务,在奥运会、建国60周年、“十八大”安全保障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仅“十八大”期间,学院600余名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志愿服务工作。自201210311114,同学们每天历时近15个小时,分批坚守途经天安门等重点地区,客流高度密集的地铁一号线每一辆列车上。他们以治安巡查为主要内容,加强车站、车辆等治安巡查工作,保障了地铁的安全运营。

2013年北京市开始在四个城区建立出租车示范扬招站。北京交通志愿者服务队在王府井地区、西单地区共10个出租汽车扬招站开展志愿服务。20138131日,63名学生志愿者以饱满的精神,每天服务812个小时,31天共服务近2500小时。同学们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社会实践机会,北京的8月,气候十分恶劣,同学们顶着烈日引导出租车进站停车,劝阻社会车辆不要侵占出租车位,帮助乘客打车并向出租司机表示感谢,提醒在车位上通过的行人走人行步道,以免出现安全事故。瓢泼大雨中,同学们冒雨帮助老人打伞并主动将老人送上出租车,主动帮助路人指路,为外国友人提供真诚的帮助。同学们还在服务过程中总结出志愿服务的文明用语,设计了指路牌。同学们用自己的敬业、认真、礼貌、热情、坦诚,赢得了包括社会车辆司机、出租汽车司机、乘客以及站点周边人员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形成文明有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良好氛围。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交通行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和北京交通的特色。每月11日的排队日、22日的让座日,在公交车站、地铁站台都有我们同学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在为倡导文明交通承担志愿服务。为了将志愿服务常态化,学院与地铁运营公司合作,在地铁国贸站建立志愿者服务站,同学们利用业务时间进站为乘客服务,他们结合志愿服务的经历,编写了《北京地铁志愿者服务手册》,并在地铁里印发。

三、发挥北京交通职教集团核心单位的作用,主动服务全国职业教育。

1.牵头成立首个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成为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轨道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

伴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10年底,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南京、武汉、长春、深圳、大连、成都、沈阳12座城市,先后建成并开通运营了48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达到1395公里。全国已有百余所院校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考核标准、实训室建设标准均不统一,教学质量良莠不一,开展教学基本标准建设,提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质量势在必行。

为此,在教育部、交通部领导下,学院牵头开展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的组建工作。同时,学院被任命为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轨道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全国20余所交通职业院校以及北京地铁运营公司1家企业参加了专业委员会和专指委的工作。

面向全国举办城市轨道交通师资培训,充分发挥学院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丰富经验,邀请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港铁(国际)轨道交通培训有限公司有经验的师资授课,保证培训质量。

以培养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通过深层次校企合作,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四个专业,完成高职教学标准的制定,从而填补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规范文件的空白,推动了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参与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下一步,将牵头开展中高职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并筹备建立全国城市轨道专业师资培训基地。

2.强强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

交通职教集团与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天津交通教育集团形成了京津沪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定期联席会议机制,以推进京津沪交通职教特色专业、促进三地交通职业教育发展为目标,立足京津沪三地交通物流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京津沪集团化办学的各自优势,开展物流专业的跨区域、集团化合作。通过三地职教集团教师专业比武、技能大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跨区域发展的道路。

3.人才扶贫,参加国务院滇西扶贫发展项目

在教育部领导下,交通职教集团参加了国务院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成为教育部在全国遴选的10个与滇西边境山区合作的职教集团之一,支持云南省丽江市发展。学院以人才扶贫为主线,重点与当地职业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采取“3+2”办学模式和订单培养形式,接受当地中职学校毕业生来集团学习,协调集团内企业为其安排实习岗位、推荐就业。201391日起,学院将每年为丽江市委托培养学生100名,连续培养3年,共300名。招生专业为汽车运用与维修、物流管理、汽车营销与商务服务、古建筑维修4个专业。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负责招生工作,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后,由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颁发高职毕业证书。201391首批云南籍学生到学院学习,学院为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并给予适当的生活费补助。同时职教集团内院校还接待了丽江地区的职业学校的9教师、2名管理干部为其半年的培训工作。

通过输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帮助滇西贫困山区孩子走上成才之路,从而带动他们的家庭脱贫,促进当地职业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学院依托交通职教集团,发挥办学优势,为当地职业学校培养师资,为当地交通行业企业在职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技术方面的培训等。

115在云南大理召开了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经验交流会,学院代表交通职教集团作为大会两个典型发言之一,介绍了集团开展滇西扶贫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得到教育部领导、云南省领导的肯定,下一阶段学院将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市教委、市交通委的支持下积极参与云南省校企合作促进活动,推动产教融合;发挥职教集团对口支援的整体优势,用新教育理念指导滇西职业教育发展,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发展经验引入滇西,深化东西部职业院校在联合招生、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合作。

四、抢抓机遇,不断提升交通职业教育服务行业跨越发展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技术技能支撑。

从北京而言,伴随北京进入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的发展期,北京交通进入了建设世界级交通综合运输体系的新阶段,也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攻坚阶段。截至目前,北京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520万辆,北京市的交通指数不容乐观,北京交通遇到的问题也是世界交通的难题。解决交通拥堵、建立与世界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综合交通体系,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而这也是正是当前我市交通行业发展的瓶颈所在。为此,北京交通行业形成了通过国际化办学,培养交通运输事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的思路。

在市交通委领导下,以学院为主体,交通职教集团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德国知名交通研究机构Frauenhofer研究所及德国企业合作,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1.培养交通行业急需技术技能人才。围绕我市交通行业急

需的公共交通管理、城市轨道交通、通讯信息(智能交通)、汽车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引进德国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开展课程合作,为我市大型交通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建立交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储备。职教集团内大型交通企业参与,提出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标准,德方组织行业、企业、大学进行研究,并量身定制课程,融入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德方对中方师资进行培训,提高学院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帮助学院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在企业专家的参与下,学院确定了首批引进交通通讯与信息技术》17个职业本科课程模块,这些课程是我市交通行业急需、国内院校没有开设的复合型课程,同时也是德国大学的优势课程。按照北京交通企业的要求,将通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并加入德国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适应世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要求的高端复合型管理工程师。

2.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学院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世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管理、交通运输规划与组织的创新人才。围绕我市交通行业发展实际,提出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德方按照国际标准、结合我市交通行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我市交通企业在职人员中遴选管理、技术骨干赴德国接受系统学习,并进入德国企业参与管理,进行实践和顶岗实习,学成后输入我市交通企业一线进行锻炼。从而,培养我市交通行业高级技术管理精英团队,为我市世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储备管理技术领导者。

3.建立中德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研究所,开展应用课题研究.组织中德双方专家组成研究团队,针对北京综合城市交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管理及技术热点、难点问题,申请研究课题,开展应用型研究。由中德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共同开展研发,形成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建议和智力支持。支持集团内企业建立硕士、博士工作站,为企业培养行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

同时,围绕德国职业课程引进、国际职业证书过程中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开展研究,形成经验并进行推广。

学院组建四年来,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的坚强领导下,依托北京交通职教集团,走出一条首都交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交通行业跨越式发展的能力逐年增强。未来学院将在教育部、北京市政府的领导下,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坚持改革创新,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为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