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校奖

 

创新办学机制体制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事迹

 

50年职业教育历程中,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之路,牢固树立“区校企联动发展,产学研结合办学”的学院特色发展理念,秉承“‘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全面实施“深度融合型、合作共建型、资源共享型”三型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一体,“体制层面、课程层面、教学层面”三层并进的校企合作333模式。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学院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注重“社会化”和“科学化”,取得了较为突出的业绩:

一、对接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区校企联动创建仪器仪表学院

经过省市有关部门近两年的共同努力,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已屹立在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内。学院抓住这一难得历史机遇,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与丹东市政府紧密合作,实施“区校一体化建设”战略,在产业园区内建成仪器仪表学院。

1.区校一体,建成仪表园校区

在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内,学院本着“三化、三结合、三平台”的建设理念,建设完成了仪表园校区,即校区规划实现“无界化、智能化、系统化”;设施建设彰显“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教学与应用性技术服务相结合”;服务功能体现“仪器仪表产品展示平台、教育教学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仪表园校区占地共240亩,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于20101228日正式入住,实现了区校物理空间的一体化。同时,学院整合优化专业结构,将学院42个专业(方向)整合成精密加工技术、材料成型、电气自动化、自动化仪表、检测技术、计算机应用、工业设计、电子商务与物流等10大专业群,全面对接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实现了学院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2.区校合作,搭建合作服务平台

依托辽宁装备制造行业,立足辽宁(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学生满意就业为指向,着力打造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等5个与仪器仪表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工业园、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园、软件工业园、黄金珠宝行业直接对接、工学结合紧密的特色专业(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专业群与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产业的高度聚合,全面提升学院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的能力。

学院与市政府、产业基地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工业技术研究院,市科技局常务副局长担任院长,市编办核定了机构编制,学院技术应用中心纳入研发体系,搭建起仪器仪表技术应用服务平台;学院与辽宁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合作建立了“辽宁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与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合作建立了“辽宁仪器仪表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搭建起仪器仪表职业培训平台;学院与产业基地和仪器仪表骨干企业合作,在产业基地内建立了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搭建起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平台。2012年,学院荣获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建设突出贡献奖。

二、创新办学机制体制,校企合作创办二级产业学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为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借鉴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观念,学院不断创新办学机制体制,先后建成两个二级产业学院。

1.深度融合,创办黄海汽车学院

2008年,学院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本着“确保学院主体办学性质不变、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升值、确保教职员工编制身份不变、确保学院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原则,合作创建了二级产业学院——黄海汽车工程学院,汽车学院位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内,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企业全额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学院负责运营管理。校企合作成立董事会,确定发展规划和办学章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资源共享,学院与企业教学、生产统筹协调。在专业教学中引入行业标准、企业文化、产品及工艺,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中成长。目前,曙光集团已累计完成投资3200万元,每年设立20万元额度的曙光奖学金,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余人。黄海汽车学院已经成为曙光汽车集团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和汽车技术应用服务中心。

2.合作发展,创办黄金珠宝加工学院

借鉴黄海汽车学院建设模式,学院与中金曲静珠宝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北方黄金珠宝加工学院于20113月开始试运营。企业在校内投资建设了黄金珠宝加工厂和黄金珠宝鉴定中心,联合中国黄金集团、国内知名黄金珠宝加工企业成立了理事会,初步形成了校企一体化共同培养黄金珠宝设计、加工、检测、营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合作模式。2011年首次招生,并与中国黄金集团全部签订了订单。2014届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和宝玉石鉴定与营销两个专业累计毕业生152人,目前已全部上岗。

三、探索职教集约发展途径,组建仪器仪表职教集团

为响应“加快实现我省产业集群化发展新突破”的要求,积极服务于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发展,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连锁发展进程,在“大职业教育主义”观念指导下,201110月,由学院牵头组建的辽宁仪器仪表职教集团正式成立,开启了学院对接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的新征程。目前,辽宁仪器仪表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1.合作共建,集团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职教集团实行会员理事会制,由产业基地、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骨干企业、职业院校共46家单位组成,理事会下设7个专门工作委员会,理顺了集团管理体制;颁布了集团理事会章程,规范了理事会议事规则,构建起各负其责、协调运行、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推行院校招生与企业用工衔接、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衔接、教师科研与产品研发衔接、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衔接、企业专家与院校教师互兼、企业培训与院校教学互通、企业车间与院校实训室互联、企业文化与院校文化互融,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动力机制。

2.对接产业,人才培养高地初步显现

产业基地发挥主导作用,出台了人才引进、学生就业创业、研发体系建设等优惠政策;行业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制定了建立教师工作站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学生实习基地与员工培训基地等制度与政策;职业院校发挥支撑作用,引入仪器仪表行业职业岗位标准,按照岗位统一、能力过渡、课程衔接的原则,启动开发中高职仪器仪表类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集团被省人社厅确定为“辽宁仪器仪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

3.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围绕仪器仪表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内容,集团启动建设仪器仪表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提升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为仪器仪表行业从业人员构建终生学习环境;集团引入仪器仪表行业职业标准,构建仪器仪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搭建仪器仪表行业继续教育平台,实现职业培训与岗位技能训练相结合、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衔接;集团内区校企合作共建仪器仪表教学实践与技术应用中心,在企业建立教师访问工作站,完善技术应用中心和教师访问工作站运行的相关制度,搭建仪器仪表类专业产学研服务平台,提升集团内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目前,仪器仪表职教集团已成为辽宁省首家示范性职教集团。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技师培养工程

为保障校企合作常态运行、持续发展,学院在努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坚持“手脑并用”、“敬业乐群”的核心理念,着力通过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使校企合作持续深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政府主导,建立合作共赢机制

学院与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合作成立了区校合作发展委员会,制定了区校合作发展委员会议事制度,搭建起区校企联动发展的决策议事平台;与市政府、产业基地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在校内成立了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工业技术研究院,现已建成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科技信息中心、丹东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丹东市产学研合作服务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丹东分中心4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智能流量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射线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专业研发机构,搭建起仪器仪表技术应用服务平台。

2.高端引领,建立合作发展机制

学院联合相关企业与大连理工大学模具研究所、沈阳工业大学视觉检测技术研究所、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工业设计中心等合作,成立了模具设计、光机电技术、工业设计等6个技术应用中心。中心以“专业+企业+科研院所”为基本组织模式,以“专家+工程师+教师 +学生”为成员模式,以“技术服务+产品研发+教学实践”为运营模式,形成了以科研院所为引领,校企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3.创新实践,建立卓越人才培养机制

学院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启动卓越技师培养工程。通过多年努力,逐步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卓越人才培养机制的逐步建立,使学院社会声誉显著提高,探索出了“3111工学交替模式”、“411生产实习模式”、“2+1订单模式”、“卓越技师”、“专业导师制”、“技能大赛制”等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模式。2008年,学院与辽宁手表(集团)公司合作,以“厂中校”建设模式,成立了“手表装配技师班”。2010年,学院与丹东鑫实数控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以“校中厂”建设模式,成立了“鑫实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技师班”。2008年以来,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职业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参加全国大学生三维数字建模大赛,荣获团体一等奖;参加全国首届国际贸易职业能力技能竞赛,荣获总成绩一等奖;荣获第二届全国国际贸易职业能力竞赛业务主管组综合技能一等奖。学院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第三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辽宁赛区平版制版工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在全省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中,1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1个团队获得二等奖,在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中1人获得二等奖,2人获得三等奖。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切实做到“服务社会、敬业乐群、理实并行、手脑联动、做学合一”,学院的办学综合实力优势明显,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在省内制造业企业中赢得了广泛赞誉,在辽宁高职教育领域获得了高度认同,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9.72%,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7个辽宁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拥有1个教育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7个辽宁省教育教学改革示范、高职教育品牌专业;拥有14门省级精品课程;荣获16项教学改革成果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