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校奖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出自:评审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4-04-24


一、持续深化内涵建设,特色办学绩效显著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上海唯一一所全面对接新兴战略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高职院校,培养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传承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尚德修能、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学院以实现职业教育育人梦和职业技术人才强国梦为使命,在内涵发展的道路上,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构建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借鉴和弘扬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推进职教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果。

学院总部地处上海市奉贤区,占地400余亩,另有徐汇校区,有完备的教学中心、实训中心、图文信息中心、室内外运动场和生活园区等,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100余人,专兼职教师430余人,设有27个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4个,上海市重点专业6个,建有60多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与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所属子公司和宝钢集团等100多家中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院坚持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综合素质)、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市场需求)、课程设置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岗位要求)、教学过程以工学结合为特点(工作过程)、教学组织以学生对象为主体(教学做)、考试考核以职业规范为标准(职业素质)、学校运作以企业需求为宗旨(社会服务)和校企互动以合作协议为保证(双赢机制),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工作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和较高的认可度。学院招生规模在上海市高职高专类院校中持续三年高居第一,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09%,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满意率达99%,形成了招生就业两旺的局面。学院2010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是上海市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是上海仪电控股的人才培养基地,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承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会委员、上海市职教协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市高职高专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单位,获“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荣誉称号。 

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彰显学院品牌效应

学院继承和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精髓,始终把学生潜能的激发、职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育作为办学宗旨,将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会做人、会做事、会共处、技能与教养兼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学院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重要原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品牌鲜明,特色突显。

1. 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自 2010 年至今,累计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4 项、二等奖 10 项、三等奖 12 项。同时,还获得其他各类市级及以上技能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奖项共计70 余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在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设计比武大赛中屡获佳绩,特别是2013年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自 2007 年以来,学院建成 12 门市级精品课程、25 门院级精品课程。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由原来的 70%提高到 90%5 支教学团队获上海市优秀教学团队5 名教师获上海市优秀教学名师。在实践过程中,学院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参与意识,构建五级技能竞赛体系,即在班、系、院、市级、国家级五级技能训练与竞赛体系。采用竞赛+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各系、二级学院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技能竞赛;每年举办一次全校范围内的职业技能竞赛;在市级、国家级竞赛前进行集训淘汰赛。

竞赛与教学相融合,创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学院力求做到三个对接,即:技能竞赛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 技能竞赛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 技能竞赛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已成为大多数专业课程的主导模式。

竞赛与企业相携手,共同开拓校企合作领域。合作企业全程参与院级竞赛项目的设计、组织、命题, 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判。结合技能竞赛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共同建设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2. 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增强学院品牌效应

近年来,学院就业率不断上升,2010 96%2011 97.55% 2012 97.85%2013 98.09%2013 年学生就业签约率达80%以上,专业对口率8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满意率达99.63%,母校满意率97.82%,学院品牌效应逐步增强。学生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层次明显提高,全球500 强企业纷纷青睐学院毕业生,例如,斯伦贝谢油田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联想集团、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大众汽车有限公司、CAXA 公司(中国最大的数控专业软件制造商)、ABB工程有限公司录用(全球500 强企业之一,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导厂商)等大型企业纷纷录用学院毕业生。

3. 发挥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学院建立了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与中西部紧密互动的合作机制,汇聚协调、分享利用各类资源,专业服务产业,产业促进专业,互利共赢。

为仪电控股(INESA)、行业企业和社会开展高技能新技术培训、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各类培训,2013年达15272人次。通过建立具有企业法人性质的上海电子信息职教集团综合服务中心,为行业企业提供技能鉴定与培训和技术开发等服务。

组建了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了拥有行业企业技能鉴定机构4个,培训鉴定项目60项,年培训鉴定15373人次的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能力。

抓住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机遇,与上海市奉贤区开展产教联合,为当地的企业进行员工技术培训,与科委合作技术开发,对接当地工业园区,成为奉城镇工业园智囊团成员。

建成开放式中德合作职教师资培训中心,面向于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三年内面向云南、贵州、西藏等西部地区完成了1286人次的师资培训。 

三、探索理论实践创新,引领示范成绩斐然

学院借鉴和弘扬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紧密结合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推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全国职教领域形成了良好声誉。

近年来,学院共承担教育部高教司专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0项,出版专著2部,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教学改革实验奖)二等奖1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次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1项、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教育发展研究、教育探索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职教研究类论文20余篇。受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委托,承担完成职业教育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地方政府促进高职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1. 高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出版专著《高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探讨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学生能力内涵、职业本位课程理念、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标准,分析了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职业导向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等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思路和举措。成果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教学改革实验奖)二等奖,为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为其培养职业性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启示。

2.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学院自2004年起,致力于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与德国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开展国内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与德国本科工程师教育衔接的探索与实践。引入德国技术员标准及培养模式,与德国卡尔彼得欧博迈耶学校合作,开始了工学交替,理实交融技术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培养国际通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实践总结出德国双元制在中国的本土化特征,出版专著《双元制职教理论与实践》(新华出版社,2009年)。

实践经验和总结提炼的本土化职教理念已向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推广。此外,为其他职业院校如郑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德国双元制模式探索与实践,提供技术支持与培训。中德合作成果2009年在中德职教合作30周年庆典暨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论坛上进行了交流与推广。

3.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学院2010年开始试点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同年申报获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2011年承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子项目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衔接试点。编写出版中高职贯通语文系列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南等,在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中推广应用。

4.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研究与实践

2008年牵头组建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2009年申报获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行业性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集团确立了做强、做大、做优的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校企、校协、校际合作,现共有成员单位61家,其中企业31家,行业协会6家,职业院校24所。

5.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05年,借助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专题研究项目《高职高专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及双师型教师标准研究》,推进了学院各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06年,申报获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成果在2008年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院校双证书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年会交流。高职学历教育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比较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优秀奖。

6. 课程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借助2008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高职教育职业本位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开发》提出职业本位课程模式概念,相关论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3期)。该模式的应用研究成果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构建获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

7. 职业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通过院级科研项目职业导向与分层贯通教育研究形成的教材《高职学生职业指导》已在2009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并作为重点教材向全国推荐,2012年教材已进行第二版印刷。至目前为止,教材已印刷出35千册左右。 

四、践行温暖工程思想,辐射带动西部职教

学院以践行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温暖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在学院的发展进步中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辐射和带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一系列卓有成效工作的开展切实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本着发挥先行优势、带动西部职教的宗旨,学院成立了西部辐射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构建开放、协同、项目工作机制,运用经验于对口支援,在自身加强西部帮扶的同时,带领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员单位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扶贫攻坚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为提升滇西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处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开展西部对口支援,探索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模式,重点支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职业教育工作,与楚雄州政府签署《职业教育合作备忘录》通过来沪研修、当地培训、出国研修、挂职学习等方式开展沪、滇、德和沪、黔、德合作。2013年,学院参加了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经验交流会,在大会上得到了推荐,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学院先后承担了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已逾 4000人,平均每年完成 67 批、200300 人的培训。学员来自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众多的职业学校和地州县教育局或职教科。扶植云南省昆明二职中、蒙自高级职业中学等二所学校为双元制培训学校。帮助云南高级技工学校和贵州电子工业学校成为了省级师资培训基地。帮助郑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发了双元制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及考核评价标准,为其专业教师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培训,使该院能够按照双元制的教学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学院的西部对口交流工作得到了西部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云南省教育厅曾评价道:培训规模全覆盖,参训面几乎覆盖全省3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教育行政机构。开拓了视野,转变了观念,提升了能力,扩大了对外交流。

对口支援取得的优异成果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3 年,成果第一完成人被评为全国学校优秀对口支援工作先进个人2004-2006 年学院与同济大学职教学院成为赴德职教师资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国内培训基地之一,共同承担电子技术应用国际商务专业的国内培训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