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强内涵 品质教育谱华章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
在素有“教化”美誉的上海嘉定,在上海国际汽车城引领的集聚式汽车产业经济沃土之上,孕育了一颗职业教育的璀璨明珠——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学校创建于1985年,是一所工科类为主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抓住改革的契机,对接产业创品牌,改革创新育英才。数载的春华秋实,见证了这所学校从默默无闻的区域性中职到全国知名中职校的跨越式发展。如今,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不仅是嘉定教育的一张“名片”,也是广为传颂的上海职业教育发展典型。
一、开拓进取,勤练内功,摘取优异办学成果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秉承“大职教”观理念,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以“走内涵发展道路,树国家示范形象,创中职一流品牌”为办学宗旨,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积极改革,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积极发挥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大办学功能,办学成绩斐然。2004年以来连续荣膺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2007年以来连续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2010年6月被评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先进工作集体,2012年7月荣获全国特色学校,2013年底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建成功。职业培训方面,自2009年以来,在两年一度的评估工作中连续获上海市“办学质量和诚信等级A级单位”。技能鉴定方面,2012年11月以上海职业技能鉴定站所中第一名的成绩被由人社部认定为首批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站),2013年10月被认定为国家质量体系认证单位,目前上海仅有十所通过认证。
主动办好中职教育品牌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积极与沪上高等院校互动,2014年1月获上海市教委批准在数控、机电、汽修3个专业中开展中高职贯通教育贯通模式试点,不仅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搭建了桥梁,还与合作的高等院校在师资互动、教学资源共享、项目研发等深度合作,资源互补。
二、对接产业,校企融通,培育德技双馨人才
校门口矗立的花岗岩上刻着校训“德塑人生、技行天下”,赫然入目,它彰显着学校培养“德技双馨”技能人才的办学追求,昭示着学校兢兢业业致力于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技能人才的坚定方向。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瞄准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区域产业结构、相应的人才需求梯度层次,主动、及时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坚持把专业办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兴奋点和职业岗位的紧缺口上。如今学校围绕汽车产业链开设7个大类的13个专业,专业间形成定位准确、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有所长、有序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满足嘉定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不断探索与深化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合作领域从就业推荐拓展到课程开发、师资培养、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产教研结合,甚至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部专业不同程度开展了1-5种校企合作形式。校企交融的广泛开展为培育学生掌握扎实的、贴近岗位实际的技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3月,学校与一校企合作单位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方面开展“钛合金材料数控加工”项目研发。研发成功的“钛合金”组件,用于我国航天卫星向地球投射的透镜支架上,要求有极高的加工技术。该组件在2013年6月举办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作品展洽会”上获得全国一等奖。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展的“三明治”式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西上海集团、协通集团两大汽车集团参与从招生、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管理、企业轮岗岗位教学、实习就业的全过程,学生通过第3学期在两大汽车集团的4S店不同岗位的轮岗实践,在体验中明确自身的专业兴趣与方向,而校企融通的课程教学体系更贴近市场、贴近实际需求,该培养模式受到学生、家长、企业的极大欢迎。
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坚持全员管理、严格管理、规范管理、自主管理,注重严宽并济、以诗意和灵性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文化、以润物无声和实践体验培育学生优质的人文素养。“严格规范的行为教育转化人,环境教育转化人,活动教育转化人,劳动教育转化人,心理教育转化人,自我管理转化人”为主线,开辟“集队入场”、“阳光学生”、“厕所的鱼文化”、“劳动周”、“喜报”等德育载体,开展“温馨教室”、“宿舍文化”、“部室文化”、“校园文化节”、“企业文化进校园”、“社团活动”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将扎实细致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职业素养养成紧密结合。优质德育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夯实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厚度,成为上海中职德育的一面“旗帜”。
直面市场,厚积薄发,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不断闪现耀眼的光芒。多个专业学生职业资格合格率远超于市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各级各类技能比赛、文体比赛中,学校成绩始终名列市中职校前列;企业争相提前一年半便预定毕业生,而可供毕业生选择的岗位数超过毕业生总数的6倍,学生就业率保持98%以上,学生对口就业率稳步增长、岗位稳定率不断提高、学生岗位就业层次实现提升,何棋、周清等技能尖子进入航天航空研究所等高端研发机构担任技术员工作;学校掌握了市场主动权,逐步提高校企合作企业的标准,淘汰掉一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目前与600余家优质企业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三、敢人为先,务实奋进,勇为职业教育探索先锋
在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爱校、团结、规范、奉献、创新”的大众精神薪火相传,“创新”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彰显,“爱校、团结、规范、奉献”的务实奋进精神让学校跨越式发展更为稳健。
近年来学校实现了“四个率先”:(1)率先在上海中职校中建成工科专业当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全、设备总体水平最先进的实训中心,以实训中心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带动课程体系从学科体系向工作体系转型,逐步营造了“学做一体”的教学氛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中职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特色实验学校;(2)当敏锐捕捉到信息技术即将对现代职业教育产生革新性影响力时,对接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学校率先在上海中职工科类专业中导入“实训管理数字化、实践教学现代化”理念,2011年10月积极申报“数控技术应用数字化实训工厂”创新性实训中心项目,以第一名的最好评价争取到上海市首批创新性实训中心建设项目。2013年1月全面竣工以来,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相融合,再次引发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的浪潮,专业、课程和教材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不断提升,迎来兄弟学校、高等院校的经验学习35次;(3)抢抓机遇,率先开辟“引行业协会驻中职校园”的校企合作形式,上海市技师协会汽车专业委员会嘉定区分会“落户”这所学校,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发展带来行业企业一线的即时资讯,引入丰沛的兼职师资资源;(4)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直面师资科研能力薄弱这一软肋,率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引领项目建设,90%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两年的砥砺奋进大大提升了师资整体科研水平,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最为闪耀的风采。
敢为人先的创新发展背后,有着诸多的“两个坚持”:(1)坚持品牌战略,着力铸造品牌,发挥品牌效应,辐射发展经验。专业建设中,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成功打造数控技术应用等品牌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作为全国共建共享精品课程资源库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组长单位,牵头全国104家共建单位完成了9门数控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承担上海市教委与上海人社局联合开展的电气专业“双证融通”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大胆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模具技术应用专业承担该专业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积极吸纳国内外专家的意见认真研制。2013年8月数控技术应用、汽修运用与维修、电气运行与控制被评估认定为上海市精品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倡导个人发展与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相结合,以大赛等各大活动、技能赛事为平台,培育精品教师及团队,带动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与发展。以“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王文强、“金牌教练”龚魏清为代表的品牌教师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成为专业发展的楷模。高康校长带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屡屡赢得学校发展先机。为此,他本人相继获得全国第二届黄炎培杰出校长奖、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第二届上海职业教育杰出校院长、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牢固捍卫“德育为教育之本”的地位,不断追求“小事做到极致”,构筑学校大胆改革的和谐环境。挖掘“集队活动”的教育功能,每日举行的升降旗仪式中坚持两次“震撼”的集队入场、有序退场,十年如一日坚持提升学生的“精气神”。类似的精益求精举不胜举,正是日复一日地坚持、点点滴滴地改进,让学校各项改革才有稳定的大后方,才有阔步发展的底气。
四、服务民生,倾情助贫,打通弱势群体的上升渠道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建立健全了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每年发放的奖助学金约400万元,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辍学。学校积极参与上海中华职教社“温暖工程”、“同心工程”,接收了149名来自中西部省市贫困学生来校免费就读成人中专,并推荐就业。2008年学校参与上海市余四川地震灾区对口援建工作,接收都江堰78名学生来沪免费就读;学校先后与四川都江堰、云南楚雄、墨江地区签订师资培训协议,积极为西部贫困地区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力量。2012年4月,学校被评为“温暖工程先进集体”。
为解决在沪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后的继续教育问题,率先在全市开辟了招收随迁子女的通道,2008年来使3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得到了中职学历教育,并推荐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就业。学校近五年来完成对沪郊农村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以及在职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7255人次,为提升嘉定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正沐浴着改革发展的春风,承载着新的希望,驾驭着历史的机遇,乘风破浪,扬帆万里,驶向胜利的彼岸,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