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校长奖

马魁君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院长

出自:评审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4-04-29





 

“把使命作为内心驱动,让优秀成为工作习惯”是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院长马魁君同志的工作信条。他放弃了工作了20年的新闻行业,全心付出、全情投入教育这方热土,把办好航海职业教育作为自己不懈努力的目标,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使学院由一个占地不足8亩、建筑面积不到6000平方米、教职工不足百人的成人院校发展成一所总占地面积近千亩、一期建筑面积17万多平方米、教职工400多人、在校生6000多人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综合性高等职业学院。

一、迎难而上,抢抓机遇,领导创办航海职业教育

20024月,马魁君同志被任命为学院前身天津市科学技术进修学院(天津市职工科学技术大学)院长。摆在面前的是一个生死未卜的学校:教育部连续两年对学院办学条件亮起黄牌,再亮一次就将摘牌罚下;学院资产资金已山穷水尽到连支付教职工工资都出现困难。他和班子成员经过反复艰难地选择,决定抢抓天津滨海新区将成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历史机遇,把创建具有航海专业特色的高职学院确定为发展方向。为此,他带领团队调查研究、多方奔走、争取支持、发动自筹、开展合作,在没有得到国家一分钱拨款的条件下,经过四年艰辛努力,终于完成了由成人高校向职业院校的转变,于20062月组建成立了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并实现了当年建院、当年招生,开创了高职学院创建发展新模式。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的诞生,不仅填补了我国华北、西北地区航海高等职业教育的空白,而且与天津市原有的交通、铁道、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全国第一个高等职业教育的“海陆空”联合编队。2011年,学院整体迁入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开始了新的征程。

二、凝练办学思想,探索管理改革,促进学院全面发展

经过办学实践,马魁君同志对学院发展提出了“百年办学、百年树人、百年立校”的办学战略思想和“知学善建,诚达思远”校训,并凝炼出“严谨治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重点、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他领导学院率先在天津市高职院校中推行院系两级管理,激发出系部办学活力;坚持把学院内涵建设与示范校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院可持续发展能力。

他确立了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新思路,积极开展国际国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德国、香港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知名院校交流,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引进来。通过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境外进行深造,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学回来。

办学最重要的是保证教学质量,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学院成功改制后,马魁君同志就提出评估标准日常化的工作思路,即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要以教育部人才培养评估标准及国家海船船员质量认证体系标准进行规范。他牵头成立了学院历史上第一个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为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和学院教学质量整体上水平,他要求建立了导师制和三级教学督导管理体系;为实现学生技能培养与工作岗位需求零对接,他提议成立了学院“考大证工作领导小组”;为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他要求全面启动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并亲自出面聘请多位专家教授指导帮助学院加快示范校建设进程。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成立了培训集团,编制科研人才信息库和科研工作规划,建立起了教学、科研、培训并重发展的整体架构。

在加强软件建设的同时,马魁君同志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争取,学院已建成校内实训基地74个,校外实践实习教学基地88个,仪器设备总值近6000万元,其中航海模拟器实训基地、轮机模拟器实训基地等4个建设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成为华北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航海教育、培训基地。

马魁君同志主导确立了“示范建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发展战略,坚持专业建设错位发展,在全国高职院校中首设国际邮轮乘务等三个专业,在天津市高职院校中唯一开设航海技术等四个专业,填补了天津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上的空白,为学院赢得了发展先机。

在坚持特色发展的同时,马魁君同志还带领学院在国际交流合作和服务天津市邮轮游艇产业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学院成为华北地区首个颁发全国通用游艇驾驶证的游艇操作人员培训基地,为天津游艇产业发展增添了动力;与皇家加勒比、歌诗达、丽星等世界著名邮轮公司开展合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与德国劳氏船级社等机构合作,在天津对全球范围内的相关人员联合开展海事领域的高级培训项目;多次应邀出席天津市政府专题工作会为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相关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鼎力协助天津邮轮游艇协会创建,推动天津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发起成立中国高等院校邮轮人才培养联盟,并与美国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国内唯一的国际邮轮人才培训基地,致力于中国国际邮轮人才培养教育发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三、坚持就业导向,实施素质教育,走出质量兴校之路 

让学生学有所用,让家长满意,让社会信任是职业院校生命力之所在。为此,马魁君同志提出了“工学结合、三证融通、军事化管理、礼仪教育”的办学方针。针对学生中独生子女多、集体意识差、娇生惯养的特点,他顶住了层层压力与阻力,坚持在全院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和礼仪教育不动摇,从学生一日生活制度入手,规范学生学习生活秩序;要求学生毕业时要同时取得国家颁发的高等学历证书、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适任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及军事化素质教育合格证书。

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 2007年通过国家海事局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审核;2008年被评为“天津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09年被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确立为“滨海新区航海运输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通过了国家教育部委托天津市教委组织的专家组对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0年顺利通过国家海事局专家组“10号令”现场核验,2011年顺利通过国家海事局组织的船员培训机构资质再有效审核和被评为“天津市‘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被评为“天津市2009-2011年度文明单位”,2013年被批准成为“天津市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和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状”。

学院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成为学院规模扩张的强大动力。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自2009年迎来第一批毕业生至今,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在天津市高校中始终处于先进行列。

四、廉洁敬业,服务群众,以人格魅力凝心聚力

2002年到学院任职,12年里他没有公休日、没有寒暑假,作为一院之长坚持干在别人前面,吃苦受累在别人前面,从不搞特殊。

调入学院后,马魁君同志就和全院职工约法三章——不接受下属的宴请、送礼和去家拜访。相反,他却竭尽全力、热情助人,为解决干部职工家属、子女的工作、上学、住房等后顾之忧四处奔波。用真情感化人,用人格魅力吸引人、留住人,让大家自觉自愿、甘心情愿为海运学院的建设、发展流血流汗。作为院长、党委副书记,他坚决落实“参与不干预、支持不迁就、引导不强求、监督不制肘、协作不盲从”的工作原则,与班子成员共事中,他坚持坦诚相见,把所有的事都摆在桌面上,带头批评与自我批评,保证了学院领导班子的凝聚力。

看到学院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多,他提出“决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并号召全院教职工每月自觉捐款,同时,他也是全院捐款金额最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