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报告决定

朱镕基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出自:教育部 发布时间:2014-06-23


职业教育要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发展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2年7月30日)
朱镕基



    这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在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为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职业教育还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对于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

  (一)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着必须把它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职业教育与一般教育不同,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为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力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培训的繁重任务。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这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002年以来经济形势总体上是良好的,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有些方面的工作成绩是显著的。完成全年的任务,我们是有信心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收支形势比较严峻,就业再就业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安全生产问题仍很严重,市场秩序混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几乎都与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直接相关。在新的形势下,劳动者素质不提高,就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效益,也不利于就业和再就业。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适应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提高效益的需要,是适应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使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加快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伟大任务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和发展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双重的任务,既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又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我们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殊国情。我们不仅需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有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只有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增进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也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岗位转换的要求,增加就业和再就业的机会。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非常紧迫。我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工厂”,职工素质必须提高。这既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四)国际经验和世界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职业教育

    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制定了明确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德国长期实行现代学徒制度,重视职工培训,政府规定每个工厂都有培训任务,不仅培训自己的职工,还对社会开放。全民培训,这是德国的特色。我认为德国职工的素质至今还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丝不苟。人们把德国的职业教育称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许多发达国家都积极引进和推广德国的做法,通过各种政策手段促进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韩国也正在建立“终身职业教育体系”。1999年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合格技术员和熟练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应该是所有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适应需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也难以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建立全面、灵活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作为重要任务。我们要完成新形势下的新任务,职工的素质必须提高。现在一些人不讲诚信,搞假冒伪劣,是没有前途的。只有显著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才是根本之计。

  总之,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迫切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好。

  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做好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即将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认真落实岚清同志、邦国同志讲话中提出的要求。这里,我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一)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和教材必须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要十分重视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尽快改变高级技工严重短缺的局面。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特别注意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要拓宽职业培训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只培训炒菜、理发、缝纫等传统技术,还要适应新形势,培训能操作设备、会用电脑和懂经营管理的人员。这样也才能增加就业机会。

  (二)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与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相适应,这样才会有真正的质量和效益。要用终身教育的思想深化对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要各有侧重。职业教育要切实办出特色,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要把培养职业能力与培养职业道德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和实践能力,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人员和技术交流。

  (三)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

  要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事属于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必须取得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重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操作技能考核。要提高工程师和技师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待遇,充分发挥工程师、技师和熟练技术工人的作用。

  (四)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政府统筹、面向社会、地方为主、依靠企业”。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形成合理的职业教育结构,并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和结构,社会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地方,要强化市地级政府的责任,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企业具有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才能强化企业自主进行职工培训的内在动力。今后,大中型企业都要根据实际需要强化自主培训功能,形成职工轮流在岗与离岗培训的制度。这样,既可以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和技能,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企业要与职业学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加强校企合作。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在教育和培训本企业职工的同时,积极向社会开放。每个有远见的企业家,都会高度重视企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三、积极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职业教育涉及面广,社会需求迫切,任务繁重。要切实加强领导,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有利条件,努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要像重视普通教育那样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实施科教兴国的大事来抓。要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帮助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国务院将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事业,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二,完善法制,依法管理。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必须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加强教育执法,做到依法办学。要加强督导检查,整顿和规范办学秩序,坚决纠正各种违法违规现象,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管理水平。

  第三,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首先要强调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种现有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和培训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因为要搞实验和实习需要设备,要外聘教师,学生还要出去实习等等,这些都是要花钱的。今后中央和地方财政都要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中央增加的专项经费,重点扶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教材开发和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支持示范性和骨干职业学校建设。各类企业也要按规定提足、用好教育培训经费,专款专用,保证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投资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

  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宏伟进程中,职业教育肩负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的光荣使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大家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