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年:淬火试玉 始见其真
一位为学院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的好领导;
一名让全体党员信服、全体员工佩服的好党员;
一个变乡村农校为全国示范校、国家3A级景区的神话缔造者……
他就是获得第四届黄炎培杰出校长奖的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农经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孙绍年。
一、创新型领导:敢问路在何方,学院破冰前行
曾经的百倾荒原、筚路蓝缕,甚至发展一度陷入桎梏,如今的现代化校园、国家3A级景区,教育质量更是雄踞黑龙江省高职教育的领先地位,五十载光阴荏苒,牡丹江畔的农经热土早已化做了丰沃的教育之苑和梦想之城,农经学院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农职教育的缩影,也是一个农职教育的神话。
短短十年,孙绍年克服许多困难,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实现了2亿元的资金投入,学院固定资产增长了5.2倍;建筑面积增长了2.1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4.6倍;32,000平方米的教学主楼,14,618平方米的图书馆,21,7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33,2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一座座现代化建筑记载着学院发展的艰辛,见证了乡村农校的嬗变与辉煌,一串串不断变化的数字,见证了一个改革者的艰辛脚步。
孙绍年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研融合。学院牵头成立了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与农业行业、涉农企业、农职院校、科研院校等单位密切合作,探索出了“农场+农企+农职+农协+农户”五联动合作模式,实施基于人才培养全程管理的“七合作”工学结合方式,建立了“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过程共管、成果共用、多方共赢”的产学合作机制,涉农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学院牵头组建了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主持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人才保障项目”,牵头主持教育部等四部委服务东北地区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项目,成为黑龙江、教育部共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主体核心单位。
孙绍年同志重视专业建设特色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院依据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持续开发、建设、优化专业,以建设好、发展好种养加管涉农专业为重点,打造种植类、养殖类、农产品加工类、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集群。目前已形成与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紧密对接的招生专业52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7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3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2门、教育部教学资源库2项、省级精品课17门。课程建设水平居于省内高职高专院校前列,在全国农业高职院校中居于引领地位。
二、改革型专家:最强农经声音,领航农职教育
在全球教育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孙绍年以敢于亮剑的勇气,海纳百川的大气,激情创业的豪气,勇于担当的正气,科学定位和长远谋划,使学院发展的脉搏,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需求发展同步,与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和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同步,为国家农职教育做出贡献,获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省教学评估专家等称号,担任全国农林牧专业协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黑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秘书长,省高职高专教育制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在教育系统乃至社会各界都具有良好的办学声誉。作为一名农职教育专家,他所发出的“农经声音”也成为全国职教大会、全国高职院校党委书记会议、农业专业委员会等各大会议、盛事上的重要声音。
致力于办好职业教育的孙绍年注重学习先进办学理念,各类培训、发展峰会,以及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考察队伍中都有他的身影。在学院规划上,他亲自带领工作人员走现场,种什么树,修什么路,事无巨细;在服务“三农”工作中,无论酷暑还是严冬,他都会与农学专家一起到农村开展科普之冬、科技“三下乡”等活动;为了学院专业设置,他深入市场进行生源和专业考察,为指导全局提供了真实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了校园环境的优化,他亲自带领学院领导班子和教师挖苗种树,如今图书馆旁那排油亮翠绿的小白杨,叶片间仿佛还闪动着他和大家的每一滴汗水……
孙绍年当校长的十年,既是人才快速引进的十年,也是学院科研成果累累的十年。孙绍年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走入大棚、温室、车间,他说:“当我走近那些农学教师,和他们握手时,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一手老茧,一脚泥巴的本真”。如何把亚热带植物红提引入地处寒温带的牡丹江,一直是农经学院教授王世荣攻克的难点。孙绍年亲自到王世荣的实验基地,询问情况,解决困难,感动得王世荣逢人便说:“我工作在学院一辈子了,还是第一次有院长来关心我的科研。”从此,这个知恩图报的老教授,工作更刻苦了。孙绍年不但协调来了十万元资金支持老教授的科研项目,在工作上更是提供多种便利。经过四年多的钻研,王世荣终于研究成功红提寒温带的设施栽培,让牡丹江人吃上了本地红提。
作为牡丹江市人大代表,孙绍年积极做师生、教职工、群众的代言人,在改善教职工生活条件、帮助困难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公益事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正气”、“廉洁”、“务实”等成为人们在评价孙绍年时用得最多的词语。
孙绍年带领学院坚持“立足乡村办学、倾心于农业职业教育、零距离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形成了“学校在农村,课堂在田间,教研在基地,成果进农家”的办学特色,倾心服务“三农”,发挥学院的服务辐射职能。几年来,累计培训农民3万多人,与牡丹江传媒集团合作录制《农经大讲堂》电视专栏近两百期,与驻牡科研院所联手,搭建农业科技服务新平台,以共建、合作为途径使服务“三农”功能发挥最大化。
孙绍年爱学校更爱学生,尤其是在农经学子面临困难时,他从不“放手”。学院近年有几个患重病的学生,在明知学生治愈希望不大的情况下,他依然带头并倡导师生进行爱心捐款,因为他深知每个孩子是家庭的一切。罹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学生牟英宏的母亲曾多次到学校,希望能当面感谢他,她眼含热泪地说:“孩子虽然走了,但我仍然发自内心地感谢孙院长,感谢农经学院,如果没有学院在第一时间提供了12万元的捐款,孩子的病情会恶化得更快。”
农经学院三面环水,师生外出的必经之路是始建于1936年的宁安市温春大桥,这也是周边农民外出之桥,经过烽火战乱的损伤及近70年的使用,已超过其使用年限,2004年8月,经黑龙江省公路质量监督部门桥梁专家对桥进行实地检测,发现桥的承载能力严重下降,一些超载的小型货车过桥时,桥体震颤不止。孙绍年对这一情况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四处奔走呼号,积极找有关部门协调,并最终提出重建温春大桥的可行性建议。新温春牡丹江大桥于2007年8月开工建设,新桥桥梁全长203.4米,净宽10米,总造价740万元,由国家专项拨款。新大桥于2009年10月通车,温春新桥成为他交给社会的又一份满意答卷。
在幼儿教育上,孙绍年也是高度重视,农经学院的子弟校已成为周边村屯农民孩子的集中教育区,为了给温春镇的孩子们更好的义务教育,他严抓子弟校教学质量,以创建牡丹江市最高办学水平学校为目标,为解决学院周边教育做出贡献。
就这样,孙绍年把自己对师生的爱、对周边百姓的爱默默地倾注,为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奔走呼吁,突破改革、清正廉洁使他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学院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更使他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和师生的深深的爱戴,他用自己的勤勉、智慧和赤诚,成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的精神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