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吕景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度创新永远在路上

出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19-04-11


国务院公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一件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事。《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总体目标,这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再定位,对职业教育制度的再创新,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再出发,标志着职业教育步入制度创新的新阶段。

在新阶段,职业教育要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准确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理解和切实践行《实施方案》的战略意图、政策精髓和制度要义,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人人,凝聚合力,续写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新篇章。

一、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确方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坚定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使职业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回答好“为谁培养人”这一方向问题,才能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问题时,不迷失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导向,服务改革开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人的发展,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弘扬工匠精神,把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构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和制度环境。

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新的发展阶段中,职业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推进职业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校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让职业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落实好“职业教育制度为谁创新”的问题。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育才为国之本。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之际,面对技术发展、时代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面对知识获取、教育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坚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回答好“培养什么人”这一核心问题,才能在发展中不偏离主线。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面临的任务最复杂、最艰巨、最繁重,承担的任务难和任务重双重压力。从生源而言,职业教育要承接中考和高考最后一部分学生;从就业而言,职业教育要应对社会覆盖面最大、应对就业岗位最一线、应对职业类型最广泛的就业。应对这样的难题,职业教育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校园的一草一木中,融入教职工的一言一行中,融入管理的一张一弛中,构建起方向正确、内容完善、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每年向社会输送1000万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在每年的新增劳动力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到70%。

中华民族的未来属于青年人。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深入研究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青年人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技能学习、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发挥职业教育类型的优势,系统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在校园生活的环节之中、延伸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细节之中,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素质过硬的技术技能人才,回答好“职业教育制度为什么创新”的核心问题。

三、夯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建设多元办学格局

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发展,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城镇化、制造强国战略中,在推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进程中,坚定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回答好“怎样培养人”这一路径问题,才能在发展中不失去本色。

从150多年前的福建航政学堂“工学一体”的办学模式,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天津试行“半工半读”教育,再到当今新时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职业教育办出了特色,走出了自信。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已经深化到职业院校办学的方方面面,订单培养、校中厂、厂中校、现代学徒制等广泛开展,60多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近1300个职教集团促进了学历教育与职工培训相结合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在全国基本形成了产教协同发展和校企共同育人、政行企多元办学的新格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路径和关键举措,是职业教育的本色、底色所在。《实施方案》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和“建设多元办学格局”中,从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多措并兴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做优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6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在区域发展上,职业教育必须更加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和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及时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上,坚持职业学校与产业、行业、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联合开发教学内容和模式,合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途径,通过整合资源、相互对接、协同联动,将专业建设的各项内容落实到教学与实训的各个环节,落实产教间的融合、校企间的合作向纵深、向内涵推进,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格局,落实好“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路径问题。

四、深化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

中国职业教育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多年来,在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学习世界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职业教育,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增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这一办学方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回答好“职业教育制度创新走什么路”这一问题,才能在改革中不失去特色。

各地制度创新有各地的特色。行业办学是天津职业教育的突出特色,全市80%以上的高职和50%以上的中职都由行业举办或具有行业背景,天津发挥行业办学优势,推动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形成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的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畅通了“政、行、企、校、研”的“五方携手”新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教育主管、行业企业主办的职业教育发展特色,做大做强做优天津职教。

天津是我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天津职业教育始终坚持制度创新,19世纪孕育了“工学并举”的职业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成为全国“半工半读”试点城市;2005年成为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10年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2015年成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作为试验区、示范区,天津在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京津冀协同发展、东西协作职教帮扶、安教乐道职业教育之品、职业启蒙等领域机制创新层出不穷,《关于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的八项举措》《关于构建天津市现代职教体系开展职业教育长学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批制度创新源源不断。

2016年初开始,天津原创、首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了“鲁班工坊”建设。“鲁班工坊”一经设立,就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迅速成为了中外人文交流的国际知名品牌。目前已建成泰国、英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共7个“鲁班工坊”。2018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明确将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2018年,天津市出台了《推进本市职业院校在海外设立“鲁班工坊”试点方案》(津政办函〔2018〕16号),成立了“鲁班工坊”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2018年12月5日,在习近平主席的见证下,张国清市长与葡萄牙塞图巴尔市长签署共建“鲁班工坊”协议,并亲自为葡萄牙鲁班工坊揭牌。“鲁班工坊”登陆葡萄牙,标志着以天津为代表的中国职业教育得到西方先进国家的认可,标志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标准体系,经过示范区建设,上升到新的高度。

创新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灵魂,是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天津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制度创新,才能形成中国特色,才能让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

五、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确立了以“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创造“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打造“中国质量”和“中国标准”。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有质量”清晰指明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着力点,要求教育从“广覆盖”向“有质量”迈进,开启了教育质量的新时代。《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和核心任务,这既是回应和解决民生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教育内涵建设的迫切需求,是增强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坚定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健全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回答好“用什么保证人的培养质量”这一内涵问题,才能在发展中不断提高。

标准是质量的保证,是实现高质量的关键。中国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截至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拥有1.21万所职业院校,2517.19万人在校学生,经过多年努力,制定和实施了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及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766个新修订的高职专业目录、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410个高职教学标准、70个职业学校专业顶岗实习标准、11个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19个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一系列制度和标准,形成了“制度规范基础上的标准体系”。

标准是衡量工作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尺度。《实施方案》提出要从“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来进一步提高质量。要实现有质量的发展、高质量的培养,需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职业教育需要在已有制度和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标准意识,推进树立标准理念,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上探索标准化流程和教育行业标准制定,以标准推进质量的落实、落细、落小。要加强职业教育督导制度、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建设,加快构建职业教育1+X国家标准,实行1+X证书制度,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专业能力证书互通衔接,加快建成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内容科学、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做到政府主导的国家标准与地方、职业学校自主标准互补,形成职业学校办学有标准衡量,人才培养有质量保证、国际发展有通行话语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目标,落实好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内涵问题。

六、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发展保障

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前提,是人才待遇、督导评估等多项保障的重中之重。目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和多元办学格局(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确立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主体责任,在新的发展阶段,坚持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回答好“如何落实职业教育经费”这一保障问题,才能让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总量持续增长、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经费大幅增长、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加快了职业教育发展。截至2017年底,各地均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生均拨款制度。中等职业教育建立了以免学费、国家助学金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及顶岗实习等为补充的资助政策体系。2017年,全国共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509.92万人次,资助金额365.29亿元。

重视教育,投入为基,人才为本。职业教育仍是各类教育中的“短板”,生均经费水平一直处于偏低水平,投入的总量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其培养规模和应有地位、作用不匹配,远不能满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实施方案》在“健全经费投入机制”中重点强调了各级政府在投入上的职责,要求“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切实落实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大对体系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加大中央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要求“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提升待遇,“加强办学质量督导评价”,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组建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落实好“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可持续”的保障问题。

七、建立更加广泛的决策参与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直接和最为紧密,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办好职业教育,需要调动各方面举办和参与的积极性,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协作。早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在国务院领导下,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以“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2004年6月,国务院批复正式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18年11月,国务院再批复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社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更加广泛的参与机制,回答好“如何落实职业教育突出位置”这一统筹问题,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巩固。

《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税务总局、扶贫办9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体制创新,强化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和支持,促进了政府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沟通与协调,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研究解决职业教育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制定出台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部署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重大事项等,必将产生重大影响,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更加有效地加快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落实好“如何进行职业教育制度创新顶层设计”的统筹问题。

(作者系天津市教委副主任)

网站.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