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当前位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 新闻频道 > 每周看点
高职学校“零投档”现象需要理性解读
出自:职教网       发布时间:2014-08-29

编者按:近期,全国各省市的高考录取工作陆续进入了尾声,许多招生统计数据被陆陆续续地披露出来。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仅2个月的时间里,职业教育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临近开学,中国青年报的一篇《高职学校遭遇大面积“零投档”》的新闻引发了网上网下沸沸扬扬的讨论。本周编者带着大家客观、理性地解读高职学校“零投档”现象。

    


    事件:高职学校遭遇大面积“零投档”

    

    中国青年报报道高职学校“零投档”全面爆发,在已经完成高职高专录取的省份,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高专院校遭遇“零投档”。 陕西、安徽、贵州、海南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职学校“零投档”现象。其实在2011年,山东省就曾出现“零投档”的现象。“零投档”现象主要出现在省外招生院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社会对高职院校存在一些偏见,导致许多分数在专科线左右的考生并不愿就读;二是部分高职高专办学质量相对较差;三是考生考分两极分化情况比较严重,高分考生不考虑外省高职学校,低分考生达不到外省招录院校的投档要求,中间考分的考生多数倾向于选择本省高职学校。而这些“零投档”高职学校的招生和骨干校、示范校的招生相比,可谓是“冰火两重天”。骨干校和示范校不仅在省内受到热捧,即使在省外也获得了更高的认同。尽管如此,高职招生的总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对于“零投档”高校来说,与其占用着大量的国家资金、教育资源勉强维持,却不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好的职业规划,还不如将这些高校进行整合,或者退出。

   

    事件:直面高职“零投档背后问题 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高职学校遭遇“零投档”,这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从2010年起,有的高职院校(以及少数二本三本院校)在招生时,就遭遇“零投档”,几年下来,这一问题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遭遇“零投档”的高职院校有增无减,且出现这一现象的省份也进一步增多。要让高职院校度过“零投档”危机,必须直面这背后的真实问题,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以笔者之见,出路有三。其一,消除一系列歧视高职高专的制度,包括取消高考招生中的一本、二本、三本等批次划分,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平等竞争。二是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引导高职院校形成自身明确的办学定位和特色,探索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以往走规模发展路线,转向以特色立校。三是推进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宽进严出。只有高职院校完全走向独立、自主办学,学校才会真正有竞争压力、危机意识,那些不重视质量的学校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将被淘汰,破产关门。是生还是死,这是学校必须面临的选择。这也倒逼我国的教育制度必须加快推进改革。


    事件:数字·灾情·原因 高职“零投档”现象需要理性解读

    

    高职院校招生遭遇“零投档”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1年,山东等省就曾出现过令人乍舌的“零投档”现象。此后几年,这一状况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常态化。从新闻从业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这样的报道是为了促进职教人形成自知意识和自救意识,戒除人们对于职教发展形势的盲目乐观,激发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合力支持。然而,从比照现实的角度看,我们更需要对高职院校招生过程中出现的“零投档”现象给予客观认识和理性解读。首先是对“数字”的理性认识;其次是对“灾情”的理性认识;再其次是对“原因”的理性认识。撰写此文,并非一味为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开脱免责,更不是盲目为职业教育高唱赞歌,而在于警示全社会对当前的职教发展形势作出客观的评判。国家在敦促职业院校普遍提升办学质量、打造办学特色的基础上,须为职教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制订更加有利于不同体制院校公平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优质发展、促进职教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并及时改进和纠正目前高考政策中人为分等划级的按批次招生、强令高职院校划列外省计划等不合理规定。唯其如此,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精神才能得到圆满贯彻,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宏伟蓝图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责任编辑:黄丹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