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决定》专门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具体部署,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今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以《决定》确定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导向,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相应地,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新的改革亮点体现在3个方面。
洋务运动的“工学并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指导下的“半工半读”,到改革开放“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进入新世纪,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和发展。但整体来说,我国校企合作的水平还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对职业教育的需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需要立足全局,加强顶层设计,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引领校企合作走向深入。
2014年7月2日下午14:00,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解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他提出,体制机制突破一直是职业教育这些年致力于要推动的事情。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突破的基本点就是如何调动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这个调动起来了,那么全社会关心支持就成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这也需要一个非常艰苦的、长期的过程。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有多处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施以重墨,在总结30多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既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退民进”,而是“国进民进”。这无疑吹响了职业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号角,也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关键有三点:发挥政府“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发挥行业组织等第三方作用。
在职业教育大发展当下,为了扩大职教办学规模,提升影响力,各地在扩大生源规模、兴集团办学、探索多元化办学,下了一番苦功夫,改变了一段时期以来职教可有可无,无所作为的状况,很多青年也从中受益;可与此同时,在职教大发展、大扩张背后,也确实存在偏离教育本位,揠苗助长求规模的各种怪现象,也日益显露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些体制性问题。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供给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办学效益、培养优秀人才、赢得社会美誉,无疑是职教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那些为一私之利而揠苗助长,短时期内追求职业教育扩张和跃进的行为无疑是短视的,也有悖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注定要失败要摔跟头。由此看来,当前有所起色的职业教育,需要的恐怕不仅仅是扩大规模,而是恪守教育本位,理顺体制机制,增强内涵式发展动力,多做固本强基的工作。
2010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425项改革试点中,职业教育承担了其中的56项。试点工作开展已有三年,进展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哪些支持,是否需要调整改革方向,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关系到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是否能够取得成功。日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实证研究课题组”对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回答上述问题,为深入透彻了解、跟踪、监管各个试点改革提供依据。
院校案例:
案例1: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侧记
坐落于“中国钨都”、“客家摇篮”——江西赣州的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2002年升格至今,已在高职教育的道路上摸爬滚打了十余年。在这十余年时间里,学院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新生“阵痛”,完成了由普通高职到省级示范再到国家骨干的“三级跳”。
如今,学院正立足赣州,面向全省,辐射周边省市,逐步走出国门,主动融入国土资源行业,积极投身于江西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开始担当引领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重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如何才能有效协调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根本上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体制机制创新,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