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年前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名校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周浩遵从内心选择的经历见诸报端之后,引起了很多专家及网友的热议。
事件1:弃北大读技校 自定别样人生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他就是周浩。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
中国普通高等教育与技术职业教育的天平失衡,是一个很严重的话题了,必须得到更好的面对。这些年说得很多,做得不多,都知道社会缺高级技工,却培养不出来高级技工,投入不够,重视不够,必然导致全社会的观念难以被扭转过来。符合国际趋势的技术教育水平更有分量一点,天平那一端的“北大梦”才不至于成为沉重不堪的唯一梦。要想个性被尊重,兴趣被张扬,只有修通更多的成长之路,不再千军万马只有一座独木桥,舍此而无他途——这是在分析了周浩故事的看点、特点之后,唯一可以高扬的“复制点”。
目前,很多人都将“弃北大读技校”,比作是职业教育的胜利,技能型高考的“春天里”。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也希望通过“弃北大读技校”,扩大生源、增加知名度。但显然个体的选择,并不是技能型高校的晴雨表。
在自己的兴趣与父母的希望之间,怎么选择?相信多数莘莘学子,都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服从父母的意志。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大学不同于高中,在学习上有太多自选动作,若无兴趣如何持续?“弃北大读技校”,虽是一个极端,但其后定然有更多的学子,在不喜欢的专业中煎熬。因此,如何让学校间、专业间转学的路,不再难走,更值得考量。因此,周浩转校成功拾回学习热情,并不值得拍手称快。反而是高校间学分互认、学生流动制度缺失的表达。学校间、专业间的学生流动尽快破题,才是“弃北大读技校”的题中之义。
“弃北大读技校”本应是一个人的正常选择,不该成为新闻。读名校是一种追求,读技校也是一种选择,二者本该并行不悖,目标都指向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区别仅仅在于路径不同。它之所以轰动,恰恰说明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学生还不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学子能怀着满腔热忱,理性选择人生,从容走向社会。
事件5:“弃北大上技校”新闻的价值何在
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网友对“弃北大读技校”的行为“点赞”。这一现象耐人寻味。按理说,80%的“点赞”,意味着对这一行为的高度认可,可如果高度认可这一行为,这怎么又成为“新闻”了呢?一边是舆论的热捧,一边是个体艰难的选择——周浩同学的选择,在当前绝对是属于新闻的极端个案、另类选择,这恰恰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处境。客观认识舆论的热捧,和职业教育还只是个别优秀学生的另类选择的现实,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极为重要。在笔者看来,舆论对周浩行为的“点赞”,当下主要出于尊重选择、感叹他的勇气,而职业教育和整个中国教育的未来,则在于所有学生自由选择。
事件6:事情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网上很多人都想着北大流失了人才,想看北大的笑话,但是没有北大就没有今天出色的周浩;也有一些人想探究周浩离开北大没有高学历保驾护航会不会为自己的决定后悔,但是周浩如今已经是很多外企公司愿意开高价挖掘的复合型人才。有一些人想看北大与周浩相杀,但他们只相爱,“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学校,我在其中学习到的东西也是在其他地方学不到的,是我不能适应那种学习环境,但我永远心存感激”;有一些人想探究,在北大周浩是不是在人际关系、学习成绩等方面有问题,但没有那么多细枝末节,这只是一个孩子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和理想,并愿意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的故事。
事情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请尊重每一个追求自己梦想的人。